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探营浙江版画院开院首展

一刻一印 气象万千

字体:
—2025—
11/13
07:17:55
2025-11-13 07:17:55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李娇俨 丁珊

图为展览现场。 记者 林云龙 徐文迪 摄

  浙江在线11月13日讯(记者 李娇俨 丁珊)当刻刀的锋芒第一次穿透木纹肌理,当油墨的韵律初次在纸面晕染,人类便开启了一种以版为介、以印传神的艺术史诗。

  11月12日,浙江版画院开院。“镜鉴回响——杭州国际版画大展”作为浙江版画院落成开院的首次展览,与观众见面。

  浓缩500年美术史

  版画,拥有独特的传播力。

  步入展厅,丢勒、鲁本斯、马奈、毕加索、达利……在世界美术史上至关重要的艺术家的版画作品,汇聚于此。

  浙江美术馆馆长、浙江版画院院长应金飞介绍,版画是一种“有限共享”的艺术。简单来说,就是版画可以印刷出若干件,但印刷的数量通常限量,如在百张之内,艺术家通过在自己的每一件版画作品上签名或者钤印,来彰显作品不可轻易被他人复制。

  正缘于此,版画得以跨越“孤本”的限制,让这些艺术史上的璀璨星辰集中呈现,极大拓展了艺术被欣赏的边界。

  展厅一角,鲁本斯与波斯威特合作的《猎狮》以铜版雕刻单色线条呈现,在保留原画磅礴动势与力量感的同时,也让我们直观见证了巴洛克绘画与版刻技艺的精妙交融。

  眼前一幅肖像版画,由印象派画家马奈为其好友波德莱尔创作,采用铜版蚀刻工艺完成。画中的波德莱尔是法国现代主义诗歌先驱,其代表作《恶之花》奠定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新基调。

  不远处,由著名版画家李桦创作的《怒吼吧!中国》,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的力作之一,也是印入无数中国人脑海的经典形象。

  “整个展览展出300余幅作品,画里画外都浓缩了一部世界美术500年发展史。”应金飞说。

  展览分为“刻古铭兴”“印相寰宇”“镜鉴回响”“开放花园”“智慧东方”五个单元。从欧洲文艺复兴至浪漫主义时期,再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版画作品,以及中国最早一批投身于新兴木刻运动先驱的早期创作,展览以此铺陈开一幅跨越时空、融汇东西的版画艺术史画卷。

  而出自安迪·沃霍尔、草间弥生、弗洛伊德、大卫·霍克尼等20世纪中叶至今的名家力作,和一批中国中青年艺术家围绕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等文化元素创作的版画,又让我们看到版画这一古老艺术,在当代依然创新有为。

  一“水”一“油”源流交织

  中国是版画的发源地,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版画是作于唐咸通九年的《金刚经》扉画,距今已超过1150年。

  在14至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经丝绸之路西传至欧洲。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西方版画艺术源流交织,既相互滋养,又各自成章。这种深刻的互动,让版画作为世界性艺术门类,拥有多样面貌与持久生命。

  展厅里,吴冠中的《白首忆童年》充满江南意蕴。这幅水印木刻版画由荣宝斋根据吴冠中水墨原作复刻而成。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极为繁复,需经过分版、勾描、刻版、套印等多道工序,每幅作品都由匠人手工完成,墨色层次与笔意神韵皆可高度还原原作。

  中国发明的特质深植于“大道至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促使中国版画在材料上倾向于水性,追求与自然的融合。反观西方,其工业与科技背景则催生了以油性媒介为核心的版画体系。“这一‘水’一‘油’的互补关系,正折射出两者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应金飞说。

  让艺术更可及可感

  展厅里,中国铜艺大师朱炳仁静静凝视着一幅铜版干刻肖像画。

  这幅由“现代雕塑之父”罗丹于1884年完成的《维克多·雨果四分之三肖像》中,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侧面肖像以粗犷而果断的线条刻画,神态深沉,是罗丹少数存世版画作品的重要一例。

  朱炳仁创作过许多铜版画,作为一名“专业观众”,这件国际大家的作品让他感到十分难得。“如果这么好的作品只有一件,是不是非常可惜?”朱炳仁说,能让名家作品批量进入社会,满足更多人的收藏和审美需求,版画这种艺术形式就永不过时。

  在“明星展品”毕加索的版画《卡门的卡门》前,版画爱好者朱先生举起相机从不同角度反复记录。“我没有学过艺术,只是很喜欢版画这种表现方式,让我感觉到艺术变得寻常可及。”朱先生说。

  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其蕴含的哲思与情感,依然能穿越时空,与今人产生深刻的共鸣,展现出重要的当代价值。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版画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