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金华队主场对阵诸暨队,金华啦啦队激情助威。 记者 金思成 共享联盟·金华 傅俊 摄

记者(右)随金华啦啦队进行赛前训练。 记者 金思成 摄
浙江在线11月20日讯(记者 沈超)今年浙江“顶流”体育赛事是啥?“浙BA”一定榜上有名。各个县(市、区)组队,从7月初的预选赛一路突围,11支县级冠军球队和11支市级联队一同杀向城市争霸赛,直至明年2月为首届“浙BA”总冠军荣誉而战。跨度长达8个月、总计近500场比赛的“浙BA”,充满了竞技性、话题性。
看一场“浙BA”,是人们茶余饭后惬意的事;办一场“浙BA”,则需要很多人辛勤付出。近日,记者来到金华,跟随志愿者、啦啦队、球馆工作人员等“幕后英雄”,一起为赛事服务。
引导数千观众入场,很快就口干舌燥
“办一场球赛,涉及票务管理、场地维护、氛围营造、安全保卫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谈及“浙BA”,经历过亚运会、省运会“大考”的金华市全民健身中心主任钱宏芳直呼“不容易”。
在“浙BA”金华赛区,就有“一办八组”负责赛事的各项工作,例如办公室、竞赛组织组、文旅消费组、场馆运行组等。办好比赛,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也少不了志愿者帮助。志愿者是怎样为赛事“添砖加瓦”的?我来到金华市体育中心体育馆的志愿服务点位一探究竟。
“来,搭把手,把这些物料发到座位上。”10月18日下午4时,走进体育馆,只见金华市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余育红正召集志愿者忙活。当晚,金华队主场对阵温州队,作为现场志愿服务的负责人之一,她和90位志愿者要赶在观众进场前,把助威用的球迷服、充气棒以及文旅优惠信息折页等,摆放到观众入口、物资供应点和观众席上。
我领到的第一项任务,是把刚出炉的《跟着“浙BA”去旅行》折页,分发到南区观众席。
我和志愿者们商量,先将整箱折页搬到观众席上方的通道口,每人负责一排,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分发,并由一人专门负责把折页补充到分发人手中。这样效率能提高不少。
铜版纸印刷的折页在座椅上摩擦,发出“唰唰”声,像赛前的序曲。我们6名志愿者互相配合进行流水线作业。30分钟后,任务顺利完成。尽管腰有点酸,但我也有小小的成就感。
分发物资只是“开胃菜”,观众入场才是真正的考验。6时许,数千名观众陆续涌来。我跟随志愿者吴晓平来到观众入口,一起引导观众有序入场,帮观众找到座位所在的区域。我们不断提醒观众:“请拿好您的助威物资。”“请文明观赛。”“场内有免费的饮用水提供”……很快就口干舌燥。
当晚,能容纳近6000人的金华市体育中心体育馆座无虚席。晚上7时30分,比赛开始,志愿者们退居“二线”。我的岗位在南区看台通道处,重点保障观众饮水。我先把纸杯一排排摆放在桌上,再拧开矿泉水瓶,把水倒满2/3杯。每节比赛休息时间,是观众饮水高峰期,我得时刻盯紧桌面,及时补充水杯。
志愿者服务项目繁多,大致可以分为道具发放、观众互动、机动调配三大类。共青团金华市委的统计数据显示,自“浙BA”开赛以来,金华赛区志愿服务达1914人次。
啦啦队铿锵击鼓,球队打出小高潮
啦啦队,是看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大家记住,离场要随手带走垃圾,彰显金华球迷风范……”11月2日下午1时,客场对阵余姚队的比赛前,位于金华市的球迷集结点,传来一阵喊话声。大家将在这里一同乘车前往余姚。出发前,啦啦队要先进行“热身”训练。
喊话人名叫时义清,是金华开发区苏孟乡志和社区党委书记,也是一名退伍老兵,目前担任金华啦啦队长。随着啦啦队员集结到位,我跟着他们一起,开始赛前“热身”。
“我们进攻的时候,喊‘加油’,两三声就够了。对方进攻的时候,我们喊‘防守’……”时义清向我介绍助威呐喊的要领。
这样的场景,每场比赛前都会出现。金华啦啦队150多位队员,每场比赛还有各县(市、区)赶来的“新鲜血液”。最多的时候,一场比赛中啦啦队方阵有近2000人。啦啦队员有的来自机关单位,有的来自社区、学校,更多的是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
“作为啦啦队长,要负责现场喇叭指挥和口号引导,举着最大的喇叭,用最大的声音。”时义清说着,把沉甸甸的喇叭递到我手里让我试试。过了一阵子,我就感到手臂酸麻。“确实不轻,每场下来胳膊都是酸的。”他笑着说,“比赛后因为喊话太猛,还会头疼哩。”
作为一名老兵,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已经刻入了时义清的骨血中。纪律与激情,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在他的带领下完美融合,成为金华啦啦队的鲜明风格。
击鼓,是“浙BA”啦啦队的保留节目。在时义清的指导下,我体验了一番——拿起鼓槌,跟随节奏敲击鼓点。“进攻时,按照‘咚、咚、咚’的节奏;大家欢呼时,则要‘咚咚咚’连续敲击。”时义清说。练习约10分钟后,我也能敲出还算有节奏的鼓点,心中有点小欢喜。
当晚,金华队和余姚队的比赛打得异常激烈。我来到金华啦啦队方阵,与队员们一起呐喊。队员们展现出极高的组织性——当金华队防守时,他们会齐声高喊“防守!防守!”当球队进攻时,他们会在一次精彩进球后,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
赛程中,球队需要鼓舞士气时,击鼓的作用开始显现。鼓手敲出“咚、咚”的声响,球迷紧接着喊“杀!”整齐划一的声浪,听得人热血沸腾,金华队也打出了一波小高潮。
赛后,金华的啦啦队员们都自觉把垃圾捡走。余姚的啦啦队长特意找到时义清,表达了赞许。“热情不失控、助威有尺度,这正是我们的目标。”负责球迷组织的金华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姚亮说。
累并快乐着,是啦啦队员共同的感受。啦啦队已成为“浙BA”不可或缺的一环、成为城市文明形象的宣传者。
严阵以待,守护“心脏”用好“耳目”
我的最后一站,是深入场馆,体验那些隐形守护者的工作。
钱宏芳告诉我,在金华办一场“浙BA”比赛,票务、安保、应急等场馆工作人员,至少有四五十人。
11月6日,金华队主场对阵诸暨队,晚上7时30分比赛正式开场。傍晚6时许,金华市体育中心动力设备部主管张峰正在进行赛前最后一次电路巡检。在他的带领下,我来到体育馆的心脏地带——配电房。眼前是高高低低的配电箱,散热风扇正发出低沉的嗡鸣。张峰带我仔细检查每一个接口、每一个配电箱。
“我们馆是双电源供电,万一有一路电源出现故障,另一路马上就能切换上去。”张峰说,大型比赛,供电来不得半点马虎。
经过15分钟细致检查,赛场供电没有问题。张峰边记录边对我说,比赛期间,他和团队要一直守在主配电室,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
如果说配电室是球馆的“心脏”,那监控就是“耳目”。在监控室,30块屏幕墙上,跳动着上百个实时画面,覆盖了金华市体育中心的每一个角落。值班师傅周雷军手捧着盒饭,眼睛不时扫向大屏幕。“再过一阵子,人就多了,我得抓紧吃饭。”周师傅匆匆扒完晚餐,开始带我巡检场馆。
他不断地切换、放大画面,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突然,他定格一个画面并放大:在体育中心西二门,进场的车辆已经排成长队。他立即通过电台通知附近安保人员:“西二门出现拥堵,立刻引导车流往南门方向走。”
不到20秒,画面里出现了引导车流的安保人员,与此同时,体育中心开放更多的入口。整个过程悄无声息,保障了观众顺利入场。
周雷军还要时刻关注看台人群的密度和流动,防止过度拥挤;留意是否有观众发生争执,及时调度人员疏导。通过监控,他们编织了一张覆盖全场的安全网。
当晚的比赛打了两个多小时,金华队主场以79∶73取胜。指针指向晚上10时,观众都已离开球馆,球馆恢复了宁静,球馆工作人员还在为第二天的开放做转场准备。
一场成功的比赛,离不开运动员的拼搏,同样也少不了“幕后英雄”的奉献。他们共同努力,让“浙BA”超越了篮球本身,成了全民共享的体育盛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