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临海灵湖社区,“50后”“60后”,是社区治理的主力军。灵湖社区以党组织作为“红色引擎”,激活社区、医院、志愿者三方动能,不少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在志愿活动、社区自治中,享受人生“讲究的开篇”。让“养老”变“享老”,灵湖社区以老年人精神需求为出发点,探索“党建引领下的融合治理”,构建邻里守望的社区文明新生态。
引育结合,破解就医老大难
毗邻灵湖公园,灵湖社区有着优美的环境,但也面临着周边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较低、服务供给不足的实际难题,制约了“15分钟生活圈”建设。对此,社区党支部同台州医院开展党建联建,策划落地“临灵医”项目,搭建“恩泽健康云小屋”平台,让医疗不止于诊疗,成为充满温情的守护者。
灵湖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冯利斌介绍,除了与台州医院这一强力“外援”结对,社区还对辖区居民进行了排摸,发动有想法、有干劲的退休医护人员、党员、居民,成立志愿服务队。
“我是2021年加入到‘恩泽健康云小屋’志愿服务队的,那年我正好退休,就交了申请表。我们跟着组长,一起去台州医院学习测血糖、量血压,把技术学回来,在社区里就能自主开展了。”几年间,志愿者牟江虹从最初的服务受益者,成为了“恩泽健康云小屋”项目的负责人。
秉持“助人自助”的志愿服务理念,社区不定期对接台州医院医生,进社区开展医疗知识技能培训。如今,志愿者人人都懂急救,个个都成了测血糖、血压的行家里手。
健康生活是基础,幸福生活更需要精神层面的“养料”来丰富。在灵湖社区,社区居民白天可以学习系统性网络课程,到了晚上就去夜校上“兴趣班”。
“我们积极对接台州中学等资源,同时挖掘居民中的教师资源,组建了‘乐龄益学’教育社工志愿服务队,将优质资源引入夜校。”冯利斌介绍,在社区夜校,社区居民既能学习新知识充实自我,又能拓展“朋友圈”增进邻里感情。
书画器乐、歌声舞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晚会舞台,都成为了灵湖社区居民学习成果的展示平台,展示自身技能,让邻里和谐的幸福感触达每一位居民心头。
共治共享,邻里协商解难题
灵湖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有2967人,占社区常住总人口的27%。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不少老人成为了社区治理的“银龄伙伴”,加入到社区自治的队伍中,在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中,感受自身价值的体现。
在灵湖社区搭建的“临聚里”民生议事堂,不仅有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低龄老人组成的“5060”志愿服务队,还有由共建单位、居民骨干以及社区内的“两代表一委员”共同组建邻里议事团。志愿者凭借着满腔的热情和丰富的人生经验,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中。
此前,灵湖社区某小区临街商铺装修时,将靠近小区一侧的窗户拆除,违规开设进出小区的通道,不仅改变了房屋结构,还影响小区整体安全。在“5060”志愿服务队介入调解前,该商铺业主不整改、不复原,任谁来说都没用。
陈菊英跟队员屈金兰介入后,跳出法律条文,用暖乎乎的人情与该商铺业主摆事实、讲道理。同时,她们发挥自身特长,发挥邻里亲情调解,动员该商铺业主的亲戚朋友一起加入到劝说队伍中。最终,商铺业主在10天内将违建部分恢复原状。
“临聚里”议事平台,解决了民生难题,推动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提升了基层社区治理能力。冯利斌说,通过“专业主导、先锋引领、邻里守望”的协同机制,灵湖社区精准响应了社区居民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使服务兼具专业深度、党员热度与邻里温度。
“在灵湖,社区居民不仅是服务对象,更是社区‘主理人’,在‘被服务’中‘再服务’,在服务中感知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冯利斌说,目前,“临聚里”议事平台已成功闭环处理议题157项,推动社区服务空间进一步优化、服务队伍进一步加强,基本实现“大事小事不出社区,社区服务就在身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