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奏出交响曲 乡村焕新颜

字体:
—2025—
11/25
10:56:24
2025-11-25 10:56:24 来源:湖州日报 通讯员 陈思雨

  “补偿标准都是按文件来的,每一分都明明白白。”长兴县李家巷镇许家浜村的民情观察长廊里,市人大代表徐末生日前拿着政策文件,给围坐一圈的村民逐条解读。这般推心置腹的场景,在和美乡村工作推进初期,时有上演。

  舍不得多年的情感寄托,更担心拆后无保障、补偿不透明……常在村里走访的民情观察员陈新源,最能体会这份复杂情绪,并及时将民情反馈上去。镇人大主席团闻声而动,决心尽快摸透村民顾虑,精准开方。

  依托“‘代’你调研”载体,结合镇人大代表提出的调研建议,主席团将“农村辅房拆除”调研任务派发给了第三代表小组。吴国方、汪琪等7名代表小组成员带着观察员踏晨露、披星光,3天走访87户村民,梳理出“情感不舍”“政策不清”两大核心堵点。

  为了让村民把心放宽,镇人大牵头在各村搭起“夜话亭”“板凳会”,把话说透。代表们在政策文件中附上周边村补偿案例,一页页翻读给大家听。正是这一次次“面对面”的倾听、“手把手”的解释,让村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为后续拆除扫清了思想障碍。

  工作推进到关键阶段,个别村民仍抱着“等等看”的心态,部分路段的拆除陷入僵局。“村民就是在看我们的表现,我们不带头,工作怎么推进?”镇人大代表凌闹决心从自家辅房“开刀”。拆除前,他特意请来村民,指着相伴多年的辅房说:“这房子我也舍不得,但想让村里路更宽、环境更好,就必须得拆。补偿政策也写得很清楚,不会让大家吃亏。”

  一声轰响,凌闹家的4间辅房应声倒地。如石子入湖,这个消息传开,在村中掀起涟漪。村民们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代表自家房子说拆就拆,我们也没什么好犹豫的。”

  代表的以身作则,打消了村民“先拆吃亏”的顾虑,原本观望的村民主动联系登记,还有人加入劝说行列。沈湾村陶家港区域,10天就拆除了13户人家的600多平方米破旧矮废建筑。全镇更是在3个月内拆除破旧矮废建筑140余处、超1.7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没想到空房还能挣钱。”自家闲置多年的房子被企业租用,拿到一笔不菲的租金,说到这儿,刘家渡村的吴阿婆不由得会心一笑。究其原因,是人大代表们“拆后不撒手”的全程监督。

  “拆”只是开篇,让腾出的空间惠及村民,才是正文。镇人大组建了由15名人大代表组成的监督队,从拆后建筑垃圾清理、地块规划设计,到资源盘活利用,全程跟进、逐项把关。走访刘家渡村时,代表们发现多栋房屋长期闲置,随即结合拆后道路畅通、基础设施改善的优势及村庄产业发展需求,提出“筑巢引凤建平台”的建议,推动将闲置地块改造成集办公、服务于一体的“企业之家”,并跟踪入驻企业的服务保障。

  为杜绝重拆轻管,代表们以“每月巡查、季度通报”机制,对拆后区域的环境维护定期开展“回头看”。同时参与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暗访检查,累计反馈问题点位136个,全程跟踪整改。如今,在乡村闲步,可见曾经堆满杂物的角落,已成遛弯休闲的口袋公园;可见停车都要挪三挪的窄巷,拓宽成双向通行的平坦道路;可见闲置的边角空地,改造为便民停车场……点滴变化,让村民们打心底里认可,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和美乡村建设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人大代表的根在群众里,力量也来自村民。”李家巷镇人大主席乔越飞表示,每一件事,都是想让村民过得更有盼头。未来,李家巷镇人大会继续跟着村民需求走、贴着民生实事干,让代表的“脚力”连着村民的“心意”,让乡村的“颜值”配得上村民的“笑脸”,把和美乡村的画卷越画越精彩。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乡村;长兴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