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中了一份“彩票”,叶俊材十多年前的一个不经意的决定,如今有了回应。
11月25日上午,浙江省第130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浙江医院骨科(一)副主任医师叶俊材躺在捐献床上,随着造血干细胞采集仪的运转,他的血液将为一位素不相识的患者送去希望。

从大学开始,叶俊材便开始无偿献血。2015年2月,当在单位献血的他被问及是否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时,没有丝毫迟疑,便填写了入库申请。尽管自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消息,叶俊材仍然坚持不定期献血,活跃在公益群中,力所能及尽一份力量。
“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是本职,但有时多一份主动,就能为患者打开一扇新窗。”叶俊材表示。几年前,叶俊材赴衢州柯城进行“山海提升”工程帮扶时,发现当地不少手脚畸形的居民,由于认知不足错失治疗时机。叶俊材主动对接省残联与专项公益基金,多次下乡义诊筛查,为几十位患者成功申请救助并完成矫正手术,甚至特意延长了帮扶期限。
一个半月前,当这通特殊的电话打来,工作人员告知他与一位患者配型成功,询问是否愿意捐献,叶俊材有些惊喜,没有丝毫犹豫答应下来,他的爱人聂女士和孩子也是全力支持。
“后来我了解到非亲属间配型成功的概率极低,可能只有十几万分之一。”叶俊材表示,这是一段特别的“缘分”。
捐献当天,叶俊材显得十分从容。“前几天打动员剂时有些肌肉酸胀的感觉,采集时就跟平时献血差不多。”他熟练地用右手捏着握力球,配合仪器采集,脸上带着笑容。

“以前总想着精进技术为患者解除痛苦,捐献造血干细胞也算是另一种帮助患者的方式。”他感慨道。由于平时坚持运动,叶俊材的各项身体指标均符合捐献要求,整个采集过程十分顺利。
“今天看起来健康,明天或许就会面临未知的病痛。一个不经意的善举,可能就是一个家庭的重生希望。”叶俊材表示,“我其实也想以自己骨科医生的角度告诉大家,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会伤害身体。目前中华骨髓库已有300多万名入库志愿者,每多一个人加入,就多一份希望,多一个家庭可能被拯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