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6日讯(记者 胡静漪 通讯员 李筱盼)今年是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11月25日,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浙江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亮点成果。
五年来,浙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保持14年连升。浙江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继“千万工程”后再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绿色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亮点一: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五年来,浙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从“全域改善”迈向“高位稳定”。
天更蓝、水更绿。2024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26.1微克/立方米;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为98.7%,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各项指标继续领跑长三角。
“我们接续实施第五轮‘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开展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杭州湾海域生态修复提升等攻坚行动,深化‘污水零直排建设’,加大千岛湖、太湖等重点河湖治理力度。”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敏表示。
与此同时,浙江把更多目光落到老百姓身边,聚焦小微水体、噪声油烟、固废垃圾等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开展“美丽河湖”“宁静小区”“无废城市细胞”建设,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哪里能游泳,哪里可垂钓?打开“浙里亲水圈地图”平台一目了然。省水利厅副厅长黄黎明介绍,浙江打造“15分钟亲水圈”,居民从村社出发,步行或骑行15分钟可达亲水节点。“十四五”期间,全省新增亲水节点1400余个、滨水绿道2200余公里、“野能游”天然泳场100余个,“15分钟亲水圈”覆盖全省1.7万个村社。
亮点二:优化调整“三大结构”
从末端治理向标本兼治延伸,浙江全方位推动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优化调整,不断提升发展“含金量”“含绿量”。
产业发展更集约。一方面,严把高排放、高污染“两高”项目准入关,实施“增产不增污”的污染物削减替代措施。另一方面,通过环境标准的更新迭代,倒逼化工、电镀、钢铁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
能源生产更清洁。浙江深入实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工程,有序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打造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积极推动绿电入浙。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51.9%,历史性超越火电。
交通运输更低碳。“十四五”期间,浙江累计淘汰老旧柴油货车31.5万辆,基本淘汰国三柴油货车,城市公共服务车辆新能源化比例达到90%。
亮点三:系统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
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浙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大自然“颜值”更高、“体质”更好。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李家银介绍,五年间,浙江聚焦乡村、矿山、流域、海洋等重点领域,累计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1055个,治理修复废弃矿山超过4万亩;高质量完成钱江源、瓯江源两大国家山水工程,同步启动首批省级山水工程,累计生态修复面积超2845平方公里;开展“蓝色海湾”整治,累计实施17个国家级海洋生态修复项目,修复海岸线140余千米、滨海湿地4万亩、营造红树林6000亩。
“浙江厚植绿色底色,五年来累计造林188万亩,开展森林质量提升1040万亩,森林蓄积量增至4.15亿立方米。”省林业局副局长李永胜介绍,截至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8.55%,居全国前列;省级重要湿地总数达94处,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全省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166个,总面积达1.47万平方公里,为各类野生动植物打造了“天然庇护所”。实施百山祖冷杉等40余种濒危物种抢救保护,建立全国最大的朱鹮人工繁育基地,“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成鸟种群数量占全球的85%以上,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
亮点四:拓宽生态富民新路径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浙江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环境资源变成可交易、可增值的绿色资产。
发布会上,李永胜提到一组数据:2024年,全省林业行业总产值增至6611亿元,五年内年均增速超7%,用只占全国2%的林地,贡献了全国6.6%的林业产值。这是点“绿”成金的缩影。
2020年以来,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积极开发“碳效贷”“生态贷”“林业碳汇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累计发放排污权抵押贷款1054亿元;推动50个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项目落地,带动环境治理和开发建设投资超1400亿元。
因水而兴。浙江充分发挥幸福河湖纽带作用,培育沿河湖生态农业、滨水文旅、水上运动等涉水产业,建立完善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五年完成水生态价值转化交易306亿元,并创新推出全国首单水土保持、水利风景区等水生态价值实现交易。
以林富民。浙江积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行以股份合作为主导的林地经营权流转模式,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实施林业“标准地”建设,提供定制化林地流转服务,有效吸引社会资本“上山入林”;实施林业“土特产富”行动,打造省域公用品牌。
亮点五: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好环境就是竞争力。围绕企业所急、发展所需、环保所能,浙江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以高水平保护支持高质量发展。
分区管控更精细。浙江山多地少,精细化的开发利用尤为重要。在国家“三类管控单元”的基础上,浙江将重点管控细化为产业集聚、城镇生活两类重点管控单元,共划定2356个分区管控单元,以“科学定界+差异化准入”的模式,有效推动产业从“低小散”向“绿色集聚”转型。
环评编制更高效。浙江以“减环节、优流程”为核心,优化调整建设项目环评分级审批权限,出台15个行业准入指导意见,迭代深化建设项目“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小微企业“打捆”审批试点、“多评合一”等多项惠企改革,助力项目“轻装快跑”。
亮点六:绿色低碳理念蔚然成风
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共建共享。
“十四五”期间,浙江承办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举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主题展,开展环保设施公众开放、青少年“生态第一课”、环境保护公益巡演、全民生态运动、全民义务植树等系列主题活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成为社会新风尚。
“我们敞开监督、曝光问题、回应关切,培养出了一批企业环境‘医生’、农村环境监督员、环保协管员、环保义务巡防员,全省在册的生态环保志愿者就有278万人,越来越多人成为绿色发展的见证者、维护者、贡献者。”王敏介绍。
近年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召开,嘉兴、绍兴、丽水等6地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杭州、温州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有力提升了浙江乃至中国在国际生态治理中的影响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