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温岭石塘石屋,在老去和新生之间找到自己的节奏

石韵新声山海间

字体:
—2025—
11/28
07:47:40
2025-11-28 07:47:40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赵静 共享联盟·温岭 莫超任

  浙江在线11月28日讯(记者 赵静 共享联盟·温岭 莫超任)在浙江东南沿海,有一座用石头写就的“山海经”——温岭石塘。它三面环海,背倚青山。海风常年吹拂,雨水冲刷,让山体的岩石裸露于地表,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最朴素的建材。于是,一座“石头城”依山而起,面海而生。

  踏入温岭石塘,像无意间闯入石头的世界,漫山遍野都是石头房。这不是一座冰冷的石筑群落,而是一处仍在呼吸的“活态遗址”。它记录着人与自然的对话,也见证着渔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石塘七彩小箬村。 共享联盟·温岭 徐伟杰 摄

  石筑的生存智慧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表示,文明的生长,源自人类对挑战的回应。石塘便是沿海先民回应自然与人文挑战的生动见证,凝结着“天人合一”的智慧与匠心。

  这座海边的“石头城”并不是一天建成的。

  据《嘉定赤城志》记载,宋朝时,便有渔民聚居于石塘。明正统二年(1437年),福建泉州惠安一支陈氏船队沿海北上,发现石塘有平旷地,也有天然的水井,于是在此安家落户。此后,这里逐渐形成了山海交融的聚落文化。目前,石塘镇现存的单体石屋共有1.9万余间,其中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合院式建筑、碉楼及公共建筑约111座。

  世界上有不少著名的石筑建筑:世界文化遗产——意大利阿尔贝罗贝洛的圆顶石屋纯净如童话;保有明代江南移民文化遗存的贵州屯堡,以石材构筑防御体系;福建平潭石头厝则被《国家地理》誉为“谜一样的彩色城堡”……而温岭石塘的石屋,首先是一部与自然共处的教科书。

  先说选址。浙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宣建华在《石塘石屋聚落与建筑》一书中系统解析了石塘独特的聚落形态:石头房层叠错落,看似无序,实则有序,聚落选址首先选择避风的港湾。

  漫步石塘,可见各个村落星罗棋布地建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山岙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山形和地势,形成了“层层房屋鱼鳞叠,半依山腰半海滨”的独特风光。

  再说用料。东南自古多台风,石塘更甚,这里还曾遭倭寇进犯。除了就地取材、节约成本,当地选择石头建房更重要的原因,是它能抵御台风暴雨和海盗侵袭。

  石屋的营造技艺更是一门老手艺,被列入温岭市级非遗。石屋怎么建?有一个人最清楚。

  “铛——铛——”清越的石凿声,穿透冬日的雾霭。沿着石塘镇港岙村蜿蜒山径循声而上,72岁的许金福在家门口单膝点地,俯身于一方石板之前。他手握錾子,古铜色的手掌沟壑纵横,一凿一錾间,火星迸溅,一只张牙舞爪的石蟹渐次浮现于石板上。

  作为石塘石屋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许金福20岁随师学艺。20世纪70年代是他的黄金时代,工期须提前半年约定,一天工钱3块钱,而彼时米价仅一角三分。“横要平,竖要直,三顺一个丁……”砌石的口诀,他念了一辈子。

  这句口诀凝结了石屋建造的巧思。外墙以打磨好的花岗岩条石错缝砌筑,厚度约六十厘米;内以乱石填芯,用牡蛎粉掺和黄泥、麻筋搅匀调成灰浆黏合。屋顶青瓦要用石块压住,以防瓦片被台风掀起后导致屋顶漏水。宣建华认为,这种屋面压石头的做法,即使在水泥砂浆普遍用于砌瓦后仍然在使用,形成了石塘沿海石屋的独特风貌。

  此外,石屋里的木窗可灵活取卸——台风时封板固守,风歇后卸下,便是一窗海天光景。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过境,石塘的石屋岿然不动,印证了这种营造技艺的坚韧。

  人文的山海画卷

  如果说巴黎圣母院是“石头的交响乐”,那石塘的石屋则是“石头的诗篇”。

  吴冠中、沈柔坚等艺术大家,都曾多次来此采风写生。1983年,吴冠中来到石塘,看到石屋、礁岩、大海、渔船后激动不已,一口气创作了3个多小时,连饭都忘记吃。他一连画了10天,才恋恋不舍离开了石塘,其间创作了《石塘山下人家》《渔港》等优秀作品。后来,他在《渔村十日》中动情写道:“我来到了石塘,山崖突出海中,环抱了海,海又环抱了山崖,石头山,石头屋,石头村镇,石头城。”

  这片被艺术家偏爱的土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石塘石屋的建造史自清代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清代多为三合、四合院落,层高不过两层;清末至民国,家道殷实者建起多重院落与防御性的碉楼。许多闽南移民在石塘定居后,还将家乡的民居建筑特色带入石塘,用福建运来的胭脂红砖点缀房屋,屋顶升起燕尾脊,以此寄托乡愁。

  如今,这些历史痕迹依然可辨。记者来过石塘多次,这里的石板路百转千回,每一个弯道都藏着一段往事。箬山的“大裕代步”商行,记录着清末民初渔业资本家陈和隆的家族传奇,其五开间歇山顶建筑,重檐叠构,窗户一字排开,堪称箬山渔村商业建筑典范;东兴村上街路有一民国宅邸仿西式券窗、券门,西南角炮楼耸立,风格独具……石塘镇工作人员林作标爱收藏老房契——其中年代最久远的一张,可溯至乾隆年间。

  宜古宜今的“石头城”,因为艺术家的创作被赋予了新的注解,显得更加独特。

  “大师奖”博物馆就是一处动人笔触。同济大学博导、温岭籍学者林家阳教授,退休后携其创办的“全国设计大师奖”精华成果,在海利村打造了这座博物馆。国际设计师的前卫作品与当地渔民的质朴蟹壳画,在同一面墙上“同框”,展开一场跨越文化的对话。

  近几年,将石塘视为“缪斯”的艺术家越来越多。诗人梁晓明、版画家季海威等相继入驻石塘,在石屋中开辟主题工作室;有民宿成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5家单位的写生基地……石屋正在生长出新的故事、新的风景。

  石韵的青春接力

  随着新居兴建与人口外流,许多老石屋曾在时光中沉寂。为守护这一方“石韵”,当地开启了生态修复与文旅相融的探索。

  转变始于2014年,石塘首家民宿“海山生活”点燃了文旅的“第一把火”。民宿外观仍是石头房,内里却别有洞天。旧船板被打造成榫卯桌椅,海螺被制成了花盆,角落里挂着的吊灯由船上的浮筒改造,一墙青苔被刻意保留,反倒成了别样的景致。“客人来到这里,不只为一张床,更为体验石塘的山海文化。”民宿掌柜张德友如是说。

  此后,一批独具慧眼的开发者陆续到来,通过转租、股份合作等方式,对村落石屋进行保护性开发。他们将当地民俗、渔家文化与阳光元素融入民宿建设,逐渐形成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的精品民宿集聚区。

  旧石屋点燃了民宿新时尚,游客如候鸟又似潮水,循着海风的气息涌来。一同涌来的还有归乡的年轻人。

  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和隆旧宅内,“半满咖啡”悄然开业。主理人陈文杰是“石塘的儿子”,从小在这石头房里玩捉迷藏长大。得知温岭市文广旅体局有意将陈和隆旧宅进行市场化运营,他决定返乡创业。

  这座旧时渔商巨贾的宅邸,如今飘着咖啡香。青石门楣上镌刻的纹样与题字,笔触依然清晰,推门而入却是咖啡香与海风交织。陈文杰的回归产生了涟漪效应,更多年轻人来此创业:从幼师转行学国画的陈怡萍带着原创冰箱贴入驻,百年紫藤、层叠石屋、静泊渔船被她化作方寸之间的艺术;葛玲丽带来非遗研学项目,让游客体验海洋剪纸、敲鱼面、织渔网。

  更令人振奋的是,陈文杰和六位年轻人开始了对有“中国渔村第一舞”之称的国家级非遗——“大奏鼓”的青春接力。周末的石塘,大奏鼓激昂的鼓点总会踏浪而来,领舞的便是陈文杰。“村里大奏鼓队伍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都已年过古稀。”出于对非遗共同的热爱,他们拜师学艺,研习唢呐与大鼓的技艺,通过反复揣摩影像资料,领悟前辈们的动作神韵。

  “世界上有两个人跳舞最棒,一位是迈克尔·杰克逊,另一位就是我爷爷。”陈文杰回忆,每年元宵,箬山区块总是锣鼓喧天,爷爷在队伍中忘情起舞,年幼的他则在人群中穿梭追逐。如今,尽管周末排练时常难以凑齐,但他笃定地视之为一场“长期主义”的坚守。

  文旅融合让渔歌、石屋与民俗的曲调,逐渐谱出了一曲多元的乐章。那些与艺术相关的笔触,最终都化成了曲子中跳跃的音符。

  叮叮咚咚,许金福老师傅继续致力于石屋文物修缮工作;哐哐锵锵,陈文杰们敲响穿越古今的鼓点。潮起潮落间,石塘的石屋,在老去与新生之间,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不急不缓,如同海风抚过石墙,温柔而坚定。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石塘;石头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