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用AI唱出李白的灵魂

——“不等明天”组合的云端音乐新实践

字体:
—2025—
11/28
07:45:09
2025-11-28 07:45:09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张亦盈

  浙江在线11月28日讯(记者 张亦盈)凌晨,湖南长沙,乌米刚结束一个展陈方案,屏幕上宋代山水画的扫描件泛着幽光。这时,手机中微信群的提示音响起——身处杭州的苔米,分享了她刚写完的歌词:一剑霜寒过江南,烟雨轻舟入临安。几乎同时,浙江温州,紫米正在反复试听一段由AI生成的旋律,飞快地在乐谱上标注;而队长糯米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正翻阅着成员们发来的创作片段。

  (左起)乌米、丽米、紫米正在讨论AI创作。 记者 刘琨 摄

  这四颗颇有些缘分的“米”,原先是散落在不同城市的陌生人,因为2024年的一场AI春晚相识。谁也没想到,这次相遇会让他们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组建了专注AI音乐创作的“不等明天”(NTLW)组合。团队成员背景各异——设计师、短剧编剧、行政人员、三胎宝妈。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业音乐人,却在AI工具的辅助下,突破了专业壁垒,在2025杭州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E组—AI歌曲创作大赛上,凭借一首国风AI歌曲《醉里钱塘》夺得亚军。

  这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在算法的牵引下,开始了一场跨越空间的合作。

  在云端补上关键拼图

  在相遇之前,“不等明天”的成员在AI创作的道路上都曾遭遇瓶颈。

  紫米当过音乐教师,现在转行做起短剧编剧,她参加AI音乐大赛时有个体会,“单纯依靠AI生成的音乐,在专业评委面前显得单薄”。

  “相同的主题,每个人给出的指令不同,AI所呈现的效果也就不同。”70后博物馆展陈设计师乌米解释道,比如利用AI画一幅画,作为设计师,他可以明确输入风格、意境、构图,“这些都需要有专业的知识来支撑。”

  擅长组织的糯米敏锐地捕捉到每个人的特长。2024年10月,“NTLW”正式成立。糯米、苔米、丽米、乌米——队名由4人名字的首字母组成。随着团队的发展,陆续有新成员加入。

  “‘NTLW’在英文中正好可以翻译成‘Not Tomorrow, Let’s Win’,也就是‘不等明天’。”有着海外留学经历的丽米提议。

  “不等明天”的创作特点是“人机协同”与“分布式协作”。在他们的创作中,AI并非取代人类,而是成为激发灵感、提高效率的工具。更为重要的是,基于数字平台的分布式协作模式,使得地理上分散的个体能够高效组织起来,形成灵活的创作共同体。这打破了传统文艺创作对物理空间和固定机构的依赖。

  “我们像是一张拼图。”乌米说,每个人都在对方不擅长的领域,补上最关键的那块。

  传统文化的数字转译

  今年9月,团队决定参加2025杭州国际电子音乐节E组—AI歌曲创作大赛。丽米回忆起《醉里钱塘》的创作初衷:“既然是杭州的比赛,就要写最杭州、最江南的歌曲。”

  AI音乐作品《醉里钱塘》画面。 受访者供图

  苔米曾在音乐专业领域任职任教,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与音乐感知力。她利用AI翻遍李白诗篇,在诗仙留给杭州的作品中,最终锁定钱塘江和小天竺这两大意象,“‘醉’字好,一语双关。”她忽然眼前一亮,既写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狂放,又写江南烟雨里让人沉醉的风韵。接下来的两个深夜,她完全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一句句打磨歌词。AI偶尔会给出句式建议,但她总觉得少了些灵气,“人工智能写不出‘醉卧潮头枕诗眠’的画面感,这种文化沉淀里的温度,得靠人慢慢熬。”苔米坦言,AI虽然大幅节省了查找资料、梳理文案的时间,但词作想要有理想的文学性,还是要自己动手。

  歌词定稿后,团队的协作接力跟上。这一次,丽米尝试让AI放开手脚,“将歌词喂给AI后,我不对AI设限,让它自由发挥。”结果也令人惊喜,每10首AI生成的曲调中,就能节选到一部分合适的曲调,“这种感觉跟彩票中奖一样。”

  一开始,丽米尝试用女声来演绎这首歌曲,乌米则根据歌曲的意境用AI设计出水墨风格的画面。第一版方案出来后,大家总觉得不对味。在一次次的讨论中,他们恍然大悟:委婉流转的女声不足以倾诉那个“举杯邀明月”的孤独灵魂,水墨画风也不足以表达“涛白雪山来,横空起银壁”的磅礴。

  那些创作的夜晚,AI是工具,而人的情感与审美是作品的灵魂。乌米将“天竺森在眼”的景色,拆解成视觉的密码;丽米调整音轨,教会电子音符吟诵诗词的平仄;紫米用专业乐理将AI生成的歌曲转译为曲谱,让作品长出“血肉”……当最终的旋律响起,苍劲浑厚的男音悠悠吟唱,李白在数字世界里仰天酌酒,每个人都十分欣喜——“我们听见月光洒在钱塘江上,碎作亿万个耀眼的电子颗粒。”

  创造颠覆性的效能

  在这个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各类AI音乐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帮助创作主体实现“跨界化”与“草根化”,也帮助文艺爱好者们用新科技进行文化表达的“传统再造”与“数字转译”。

  紫米坦言,传统创作模式下,天南地北的人很难如此高效地协作,“以前最高效的团队打磨一首歌曲大约一周,现在有了AI,一晚上就能出二三十首做比对,效率是颠覆性的。”

  她回忆起刚进入团队时,恰好接到一场“紧急任务”。那天凌晨,苔米在微信群里发布了一则消息:92岁宁波籍词作家邬大为新作《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想要征集MV。消息一经发出,群里立即有人响应,到了早上7时,群里已经有7个版本的方案。

  乌米说,每个人白天都还有本职工作要做,创作大多从晚上10点以后才开始。忙起来的时候,大家会在群里互相调侃“卷成卷心菜”,却还是会熬夜把活干完,满是默契与温情。每一个深夜,每一次线上会议,那些藏在屏幕另一端的面容虽带着倦意,眼睛却亮得灼人。“不等明天,对我们而言不只是效率,更是对每个灵感火花的珍视。”紫米说,如果每件事都想着“明天再做”,可能就永远错过了当下的心情。

  他们用多个精彩的作品证明,在技术赋能下,艺术创作正从专业走向大众,从孤岛走向联通,从延时走向即时。

  《大音希声·宋画》在良渚论坛期间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合作展出,并制成文旅产品;《For People For Planet》(《献给人类与家园》)受邀在第二届国际民间社会共同落实全球倡议交流大会上展映,还被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点赞收藏;《丝路长歌》入选“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开幕式节目、“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分论坛节目;《良渚之光》一天内获得38万次完播率,点赞破3万……

  夜深了,他们的微信群再次亮起,新的创意在对话框中跳跃。“在AI这个新赛道上,我们都是草根,但热爱能打破边界,开出花。”丽米的话语里满是坚定。

  【新艺评】从技术普惠到艺术普惠

  夏烈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数智文艺的时期,AI成为文学艺术重要的合作伙伴。从当前的尝试来看,其应用场景广泛、创新活力充沛、未来价值持续增长。固然,技术的、艺术的、伦理的、法律的种种新问题会因此伴生,但积极的应用和解决终究是大势。人们期望着一种技术普惠之上的艺术普惠,AI新技术也让“人人都是艺术家”成为可能。

  而“不等明天”团队和品牌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科技+文艺”的生动实践与成功案例。甚至连他们的团队名“不等明天”都呈现了新大众文艺插上AI翅膀的乐观主义和即时兑现精神。一群天南海北的数字艺术工作者,在时代条件赋能和彼此趣缘相似的契机下,构成了AI视听创作的代表性集体。他们将优秀传统文化和AI视听结合,打磨着新大众文艺中的数智化精品。

  他们的故事中,跨地域合作和网络化机制尤其吸引、启发我们。今天的新大众文艺,无论你爱好精熟于哪个领域,都可以在网络上,当然也包括在线下聚会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之后,找到互补的人群,从而构建新兴的文艺共同体、创作共同体、商业共同体。这也是像“不等明天”这样的团队得以发展、获得成功的重要时代生长力——它为我们了解和理解新大众文艺提供了一个崭新样本。

  (作者系文艺评论家、教授,浙江日报文艺评论版特约主编)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AI;歌曲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