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王老师与资助的第一届学生合影
浙江在线12月31日讯"这是卓魏,清华大学硕博连读,毕业后在浙江大学任教,现在公派在美国,明年回国。”
"这是孟晓耘,她前两天带了男朋友到我家来,说给我看看,我看小伙子很不错。”
"这是麻璋城,他儿子出生时,给我发微信说重6斤多。”
昨天下午,81岁的王慕桢老人拿出影集一边翻看,一边喜笑颜开地给记者介绍照片上那些稚嫩的面孔。他们都是王慕桢资助过的学生,一共有22人。
王慕桢退休前是杭州高级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1998年开始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如今已有17年,资助金额近10万元,把一位又一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送进了名牌大学。
站在记者眼前的王老师身材瘦小,头发花白,衣着朴素。很难想象,这样一位耄耋老人,这样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这么多年来,默默坚持助学,为寒门学子们竖起了求学的灯塔,照亮了他们的未来。
低调
这是一位不简单的老人
王老师住在朝晖三区。在这个老小区里,居住着很多老人,王老师并没有引起过其他人特别的注意。
2013年,王老师爱人去世。华联社区党委书记胡湘云前去慰问,聊天中,王老师提到她把爱人的丧葬费作为特殊党费缴纳了。
"我就问她丧葬费有多少钱,她说4万元钱,当时我就震惊了,我觉得她是一个不简单的人,道德很高尚。”胡湘云说,她还在王老师家中看到过很多张和孩子合影的照片,一开始以为是王老师家亲戚的小孩,后来才知道,原来都是她资助过的学生。而王老师资助贫困学生的事情,在这之前从未向别人提起。
"我1月份去海南,要去待几个月,学生们下学期2月23日开学,我前几天就把学费给学校送去了。”王老师拿出几个发黄的信封,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笔资助情况。
1998年,王老师和杭州高级中学联系,通过学校寻找一些困难学生。在学校的推荐下,王老师和两位哥哥一起对1998届的3位高一学生进行资助,每年资助3位学生4800元学费,连续资助3年,直到他们高中毕业。当时,王老师一个月的退休工资是800多元,捐助3个孩子相当于6个月的退休工资。2000年,学费增长,每年捐助的钱也从4800元增加到了6000元,王老师一直捐助至今。
"我们上高中是在2000年前后,王老师资助我,帮我们家解了燃眉之急。”当年接受王老师资助的学生麻璋城,如今已硕士毕业定居上海,对王老师感激不已。
2002年王老师与资助的第二届学生合影
可敬
这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
王老师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家中还有4个哥哥和一个姐姐。1953年,王老师毕业后,到杭高任教,一干就是36年。1988年,王老师退休,就有了助学的想法。
"有很多孩子,虽然家庭条件很艰苦,但一心求学。我的职业是教师,教师的天职是育人,虽然退休了,但不能停下育人的脚步,助学就是育人。”王老师说,学生们的上进心打动了她。
王老师真正开始助学的契机是在1998年,那年是她姐姐王慕楣在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中牺牲50周年。为了纪念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姐姐,王老师和两个哥哥一起自发成立"慕楣助学金”,开始助学。
王老师不仅仅是在经济上资助学生,还非常注重和学生们的思想交流。刚开始是写信,后来王老师专门买了台电脑,学习与孩子们用网络联络。聊天中,王老师拿出孩子们给她写的书信,有的已经发黄,每封信的落款都是:您的孙子或孙女。
值得欣慰的是,王老师资助的学生都陆续考取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重点大学,还有的去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深造。每每想到这些,王老师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
王老师的捐款单(部分)
传承
这是一帮懂感恩的学生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了几位接受王老师资助的学生。提起王老师,他们最大的感激不是金钱,而是王老师对他们如亲人般不求回报的照顾。
"王老师就是我的亲人,像是我的亲奶奶,我带男朋友去见她,就是想跟她一起分享我的喜悦。”孟晓耘高一时患了重病,不得不休学在家,王老师时常带着吃的去她家看她。
"我家住在7楼,当时王老师也70多岁了,膝盖又不好,在7楼爬上爬下来看我,我很感动。而且我生病时情绪很低落,若不是她来开导我,我真的不知道会不会想不开。”孟晓耘说,王老师对待他们都是无私的,她不是因为富裕而助人,而且节俭省钱来资助。正是因为这样,才更为可贵。
麻璋城则委托王老师也在杭高资助了1名贫困学生。"我受过王老师帮助,也想跟王老师一样帮助别人,只希望他们能在杭高安心读书,不需要考虑读书之外的东西。”
另一位受资助者王鑫涛明年将去香港中文大学读研究生了,他说,他已经和其他受王老师资助的学生商量过,等自己有能力了,要以王老师的名义建一个助学基金,接王老师的助学棒资助其他贫困学生上学。(杭州日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