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03日讯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丝绸的气韵萦绕在杭州的各个角落,而浙江省女子监狱就坐落于"丝绸之府”杭州。
为丰富教育改造手段,省女监与省文化馆合作,将丝绸、茶艺、刺绣等传统文化引入监区文化建设,提炼出具有地域特色、符合女犯改造特性的高墙"丝绸文化”,努力让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和驱动力在教育改造工作中发挥出引导、净化、凝聚和激励的作用,真正彰显依法治监、公平正义、执法为民的法治理念。
人生拿得起放得下
"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女监教学楼的一间普通教室里,20多个服刑人员正拿着纸杯练习茶艺,宋静走到学员中间,边说边指导,"就那样望向茶盏望向茶汤,然后微闭双眼深呼吸……”静悄悄的教室里,好似也能闻到阵阵茶香。宋静是杭州西湖区文广新局的副局长,也是女监服刑人员口中的宋老师,今年已是她在女监教授茶艺的第四年。
回想第一次走进女监,宋静记忆犹新。"那是2013年的秋天,我接受省文化馆和女监的邀请,到监狱教授茶艺。”宋静说,那是她第一次走进监狱,脑海里想象了很多画面,都离不开"压抑、沮丧”这两个词。从大门走到监狱内,需经过重重关卡,宋静的内心从紧张变成了害怕。"可到了里面,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我当时只有一个表情,就是惊讶!”宋静微笑着说,服刑人员热情饱满,她感受到了监狱人性化的管理,也感受到了服刑人员对外界的渴望。
之后的每周一,宋静都会准时到监狱授课,服刑人员的学习热情很高。茶艺的最后阶段,往往会用到滚烫的热水,哪怕是烫到自己,学员们还是坚持着完成。
"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这茶的味道,不正是人生的过程吗?”在宋静看来,茶艺的整个过程也是一个感悟人生的过程,人生要拿得起,自然也要放得下,"我希望我的学员们用结缘的心态品茶,以对茶的味道的感悟,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让人间的正气与和气在把盏相敬中得到弘扬。”
从旗袍中学会精致
立领盘纽、摆侧开衩,旗袍,像一阕旧词,又像一首婉约诗。
也是在2013年,省女监与省文化馆找到了有40多年制作旗袍历史的杭州利民中式服装厂,厂长包文其当即答应让设计师进监教学。"让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学一门手艺,这也算是企业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
"服刑人员都很热情,一口一个老师的,叫得我都脸红了。”利民中式服装厂设计师陈岚笑着说。刚接到任务时,陈岚还心存怀疑,"服刑人员真的愿意学做旗袍吗?”3年下来,这个疑问早就打消了。
旗袍让东方女子的静、雅、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从量体、打版、裁剪、制作到手工完成盘扣和镶边,做旗袍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在陈岚的班上,有年轻的服刑人员,她们热爱画画,有新潮的思想,将古韵的旗袍和现代的时尚结合在一起,每个版样都是一幅画;班上也有年纪大一些的"手工达人”,做的盘扣精致美观,在成衣上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陈岚说,服刑人员学做旗袍,不仅学习了一技之长,也与外界进行了交流。每周一次授课,服刑人员总能给陈岚带来惊喜,"她们真的非常爱学,也非常有想法”。
陈岚的教学不仅让服刑人员学会制作旗袍,也让他们重新审视人生。"我真心希望她们能过出自己的精致人生。”
丝绸载道润心无声
绸缎是时光里的旧美人,一腔一调皆有味,一眉一眼皆有韵。绣面上的丝丝缕缕、千般袅绕的脉络像是服刑人员的纠葛人生。自从丝绸文化在监狱大墙内扎根发芽后,服刑人员倾心投入到发现美、演绎美、凝聚美、传递美的过程中。尽管身陷囹圄,但服刑人员对美的渴望和追求一直都在。
浙江省文化馆馆长邬勇告诉记者,与省女监的缘分源自2013年,监狱领导亲自到文化馆谈合作,文化馆第一时间带着一批文化志愿者走进女监,与各个监区负责人商讨,把书画、旗袍、茶艺、舞蹈、古乐、刺绣、戏曲等传统文化带到每个监区。确定监区文化项目后,文化馆又帮助女监找到各个领域的优秀老师,牵线搭桥,把老师请进监狱,把艺术送进监狱。之后每一年的艺术节活动,文化馆也会与女监合作,经过3年的培育与发展,丝绸文化已然成为女监服刑人员改造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是一个公益行动,我们愿意做这件事,并乐在其中。”邬馆长说。
浙江省女子监狱将教育改造工作融入到中国丝绸文化研究的历史延伸,打破了传统物化的历史见证,利用这一文化精神所实现的教育人、改造人的功能作为一份精神宝典,进一步丰富了监狱文化的创新形式,具有深远的意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