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1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王丽)不断发展的杭州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新杭州人,他们在这里结婚生子,定居生活。于是有那么一群老人,为了帮助照顾孙辈,在暮年离开了熟悉的家乡,来到子女身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口音,陌生的人群,他们能习惯吗?
这样的老人,在如今中国的每个城市中都屡见不鲜——江干九堡街道把这些老人叫作"迁徙老人”,为了帮助他们融入新的环境,社工们一起努力,做了许多尝试。
而我们也走近几位"迁徙老人”,也许他们的苦恼、问题同样也发生在你的身边。
来杭6年就回了两次老家,想起以往过年的热闹就想掉眼泪
62岁的马阿姨老家在河南驻马店。见到老人的时候,她和老伴刚给女儿送水果回来。女儿正怀着二胎。马阿姨打趣说,"才轻松了没两年又要被套牢了。”
2008年独生女儿博士毕业考上公务员,和丈夫一起留在杭州。后来女儿怀孕,有了宝宝,马阿姨就带着老伴马不停蹄地赶到杭州照顾外孙,这一来就是6年。
在驻马店生活了大半辈子,亲戚朋友都在老家。马阿姨说开始也怕孤单,可其实连孤单都没机会。"太忙了,从早忙到晚,做饭、打扫、管孩子,哪还有时间孤单啊。”马阿姨打趣,退休了来杭州当"厅长”了,客厅的厅。
外孙上幼儿园了,马阿姨和老伴终于有了闲暇,孤独感就来了。马阿姨说来杭州6年,就回过两次老家。"我有两个哥哥两个弟弟,以前过年几十口人聚在一起那热闹啊。哎呀,说起来又要掉眼泪的。”马阿姨想回老家,可是女儿女婿工作都忙,小外孙她也放不下。只是再往后的日子,阿姨说有点不敢想。
年纪大了,毛病也多了,医保都在老家,看病是个大问题。阿姨说,小毛病基本是自费,常年需要吃的降压药就让老家亲戚开了寄过来。"再往后几年,万一要住院啥的,那怎么办?”
为了照顾外孙和丈夫"被分居”,出门买菜听到乡音就一阵兴奋
63岁的华阿姨,情况和马阿姨类似,几年前为了照顾外孙被女儿从金华拉到了杭州。老伴因为工作不得不留在老家,老两口不得不"被分居”了。
来看一看华阿姨一天的日程安排吧:
早上6点起床,准备早餐;7点左右,给老伴打电话问问平安;7点20分,送孩子上学,回来顺便买菜;9点多,开始拖地、洗衣,做家务。
10点多,如果子女不在家,华阿姨就会随便煮点面条打发午餐,然后有了一天里属于自己的几个小时。因为朋友不多,这几个小时老人选择玩iPad棋牌,眼睛酸了再换电视。
大约下午3点,华阿姨开始为外孙准备点心。4点不到带上点心去学校接孩子。5点回到家,外孙女写作业,华阿姨就要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晚餐。收拾完碗筷,在临睡前给老伴再去个电话。日复一日。
"女儿女婿其实也很孝顺的,他们工作忙,周末假期也总会想着法儿带我们出去玩。可是我只要完整的,真正只属于我和老伴的一天,啥都不用管,啥都不用操心。”
其实,老人的心思,子女又何尝不懂。华阿姨女儿说,好几次,妈妈从外面回来,特别兴奋,两眼都放着光。一问,原来是听到熟悉的家乡话,认识几个老乡。华阿姨的女儿说,那一刻,身为子女,真的特别揪心。
在我们走访的"迁徙老人”里,马阿姨和华阿姨算适应力不错的了。而不少老人的抱怨就挺大的。比如杭州夏天太热了,适应不了。还有的老人没上过学,性格内向,又听不懂杭州话,说自己像被关在这儿一样,待不下去了……
小菜园+兴趣班,"迁徙老人”的加油方式其实很多
怎么样才能让这些"迁徙老人”更快更好地融入杭州?
在走访中,我们也认识了几位融入新环境挺快的迁徙老人。他们说的办法,大家可以参考。
比如老家在金华的陈大伯,他就靠着家里阳台上的小菜园子在小区里打开了一番新天地。热情好客的陈大伯会把菜园子里自家种的蔬菜分送给周围邻居,一来二往,陈大伯就多了许多朋友,日子自然就过得精彩起来。
而马阿姨这两年的闲暇时间,都被社区的各种兴趣班给填满了。周四打柔力球,一周1次太极拳,3次佳木斯操,遛娃打球也认识了不少同是"迁徙老人”的新朋友,小姐妹一起逛西湖、虎山公园、超市,把自己的生活填得满满的。"忙了就不会想东想西了。”
在我们的走访中发现,不少街道也在做着积极的尝试。比如江干九堡街道。
九堡街道曾做了一份调查统计。街道目前13个新建城市社区中,从杭州市外"迁徙”而来的老人数量超过6000人。街道在对"迁徙老人”实有人口、个人户籍、家庭情况、社会需求等进行排摸登记后,在每个社区推出不同特色的"迁徙老人加油站”。让老人们从家里走出来,玩在一起,结交到新朋友,找到新乐趣。
截至目前,九堡13个城市社区中,由"迁徙老人”发起或成员主体为"迁徙老人”的社会组织备案登记数量已达到91个。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