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3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翁浩浩)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的"人气讲师”……沈逸拥有众多"高大上”的头衔,不过,记者眼前的他,随和健谈,一派儒雅的学者风范。
习近平总书记4月19日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沈逸是参会代表之一。
"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那种震撼与激动难以言表。”回想半个多月前的场景,沈逸至今记忆犹新。
"习总书记的‘4·19’重要讲话,主要回应了中国需要怎样一个互联网安全和信息化大战略的问题。”沈逸认为,近年来中国逐渐站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央,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可调配资源都大幅提升,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我国的网络事业也进入一个发展新阶段。这时,国家宏观指导方针就显得相当重要。习总书记的"4·19”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中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大战略的轮廓,并提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民。
当前,一些公共事件通过网络"发酵”后,往往会以几何数级效应扩散,不同程度地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这一现象,也引起了沈逸的关注。
"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在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就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凝聚共识的功能。这个共识,是民众对社会发展方向、国家治理方式等的默认契约。”沈逸说,面对一件社会热点事件,网上各种"声源”的出发点不同,有人是为倒逼真相,有人是为发泄不满,还有人是想借此提升关注度和声望。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社会资源,也对政府公信力产生了挑战。
值得警惕的是,当前在医闹、拆迁等一系列公共事件背后,往往存在以散播各种混淆视听信息牟利的职业策划人和幕后推手,原本平常的事件一下变得"捕风捉影”,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不信任。因此,沈逸认为,通过互联网来凝聚共识,在当下显得尤为迫切。
当然,发生负面的网络舆情事件,板子不能全打在网民身上,有时也和政府部门回应不及时、应对不正确有关。
"我们应当看到,近年来,当公共事件引发网络舆情时,政府的应对态度已经有了积极转变。”沈逸说,比如政府的反应速度明显加快,公布事件相关信息不像以前那样"挤牙膏”,处理舆情事件的方式也不再搞"运动式治理”,澄清谬误有序推进。他认为,只有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努力,才能真正凝聚共识。
"这也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摆脱初级的倾听与被动回应阶段,进入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的高级阶段。”沈逸说,因为在中央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大战略框架中,互联网要成为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