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25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夏丹)“在你出汗的时候,它会像鱼鳞一样一片片打开,特别是在出汗较多的地方,汗液会很容易蒸发。”在首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决赛中,一款“会呼吸的衣服”惊艳了许多人。虽然它诞生在美国,可它的设计团队里不乏浙江元素。
“优智奖是我们获得的第二个有份量的大奖,此前还获得过一个意大利设计方面的奖项。”“会呼吸的衣服”设计团队成员之一,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数字化艺术与设计专业博士王冠云介绍。在这个跨国跨界整合的设计团队里,还有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参数化建筑师、交互设计师、时尚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
王冠云介绍,“会呼吸的衣服”是用“纳豆枯草芽孢杆菌”制作而成。别看它名字很专业,其实在日本,它被用来发酵黄豆制成食品。因为纳豆菌会随着外部环境湿度变化吸水或者放水,使自身体积膨胀或收缩。团队中来自生物工程专业的成员还发现,即使纳豆菌死去,其细胞内所含的一些生物质使这一特性仍可运作。由此,团队想到将纳豆菌制成一种生物膜,并尝试与其他材料结合成全新的复合材料,以更好利用这种“膨胀-收缩”的特性。“经过多次试验,我们找到了适合做衣服的材料——氨纶,并将生物膜多层印刷在上面。”也就是说,结合了纳豆菌细胞的氨纶,最终成就了这件神奇的衣服。
在这个过程中,王冠云承担了“快速、批量化制作纳豆菌生物膜并将其印刷在氨纶上”的主要任务。早在2014年前往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习前,王冠云已对3D打印技术颇为熟悉。“我主要负责开发了一套3D打印细胞平台,不仅提升了这种生物材料的制作精度,也大大提升了制作速度。”王冠云说。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设计不是孤立的元素,而是和科学、艺术融合在一起。像‘会呼吸的衣服’就是由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一起努力而成。未来的设计将融合最前沿的科技,用最好的工程模拟技术来进行模拟,以科技引领未来的产业转型。”王冠云说,运用技术开发出有热感应特殊功能的纤维丝,在消费者眼里它就是一根头发丝样的东西,没什么特别。只有当它做成衣服时消费者才可以亲身感受,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它的魅力。
说起消费者什么时候能买到“会呼吸的衣服”,王冠云坦言“还没有这么快”。他介绍,将一个好设计产业化需要一个过程。比如现在“会呼吸的衣服”产业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清洗。对此,设计团队还在持续研发中,比如利用细菌吃脏东西变成自身营养的特性,让衣服不用清洗;或者能否将细菌嵌入到氨纶里面,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暴露在外面,这样它也可以接触水,可以清洗。目前,这些都在实验中。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访问学习已经结束了,我在5月20日已回到杭州。回来后,我打算用同样的技术做其他的试验尝试。”王冠云说,浙江是轻工业重地,希望未来能够和更多的本土企业合作。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