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爱她,尊重她欣赏她,怎么都不为过
2016年05月26日 06:02:00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方时列

  浙江在线5月26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方时列)杨绛先生曾说过,名气这种东西,生前给自己用,身后给别人用。在先生平静干脆地走后,这句话立马应验。我的同事告诉我,昨天,只要是与先生仙逝有关的微信,阅读量都是“10万+”。

  先生的主业是翻译,懂她学问的人,现在十万个人里也未必有一个,看过她主要作品的人,说得稍微温和点,一万个人里也未必有一个。昨天以来,满屏朋友圈的集体悼念,大多是因为先生通达的处世之道,那些借她的名义转出来的像鸡汤似的文字,轻轻松松地戳中人心,而且转出来,别人也懂,不会笑骂一句“装”。

  所以,在这个版的下面,我们摘录了一些先生生前与家人和谐相处的故事,在我等凡夫俗子看来,这些故事好比家里供着的菩萨,家长里短的事儿都能求上一求,非常有生活指导性,也就是常言说的“接地气”。

  杨先生的人格魅力以及人瑞之寿,犹如古物上的包浆,淡淡持久地散发着迷人的光泽,怎么看怎么美,而且是越看越美。所以,爱她,尊重她,欣赏她,不为过。

  所谓的“识货”,便是心底里对正确的东西有正确的评价,看着满屏的悼念,让人心里感慨,在内心深处留着一块干净的人,还是挺多的。

  杨先生这个档次,我们现在的网络用语可归为“女神”。这几年神仙奶奶出过几位了。从出生在杭州的林徽因,到去年仙逝在大洋彼岸的张充和,昨天,送走105岁的杨先生,“民国女神”这一系列,大概可以归档了吧?

  那么,问题来了:百年以后,我们这个时代,可以提供出几个“女神”,供我们的孙儿们在他们的朋友圈里转发呢?

  我排了一下,成为“女神”的人好像没有,成为“女神经”或者“女网红”的,倒是蛮多的。

  “女神”不是撑到90岁就自然形成的“活久见”,要让别人对你真心喜爱,靠演是演不出来的,再好的伶人也坚持不了几十年演一个角色,再说如杨绛先生,也不会屑于只做让别人喜爱的事。

  杨先生之美,在于始终按自己的真性情做人做事,当然,她的真性情本来就是美好的。

  最后,对于那些这一秒转发“先生走好”,下一秒就转发黑先生的段子的微信好友,我准备拉黑他。

  读懂她,不止《我们仨》

  ——杨绛和她的家人这样相处


  与父亲——

  杨绛回忆,在父亲心里,男女并重,女儿和男儿一般培养,婚姻自主,职业自主。

  抗战期间,听说女儿在上海辛苦地操持家务时,杨父老圃先生不免有些不平地说:“钱家倒很奢侈,我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

  杨父从不训示子女该如何做,杨绛说,她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也是受他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

  与公婆——

  杨绛是在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新女性”,和钱锺书结婚后,却要从旧俗,行旧礼,而她自己却一点没有“下嫁”的感觉,认为叩拜只是礼节而已,如果计较这些,还不如不要结婚了。

  其实,照钱锺书父亲的本愿,是想替孩子气的儿子娶一房严肃的媳妇,经常管制。可是,杨绛却保住了钱锺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

  所以,杨绛曾称,自己这种“洋盘媳妇”,在钱家是不合适的。

  但在日寇侵华,钱家整个大家庭挤居上海时,这个“洋盘媳妇”却赢得公公称赞“安贫乐道”;公公还问婆婆,他身后她愿跟谁同住,答:“季康”(杨绛本名杨季康)。

  在钱母眼里,这个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锺书痴人痴福。”

  与丈夫——

  杨绛婚后,随考取奖学金的钱锺书,远赴英法。

  两人在轮船上曾吵过一架,原因只为一个法文“bon”的读音,谁也不服谁,彼此说了很多伤感情的话。吵完后,两人都觉得很无聊,最后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

  留学期间,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甚至还帮钱锺书复习过关。在牛津,他们的女儿钱瑗出生了。她俨然是个最天才的主妇,有条不紊地料理整个家庭。

  一家子回国后,正逢抗战时期,在上海生活艰难,杨绛也并不感觉委屈。为了让钱锺书致力写作,她劝他减少教课钟点,为了节省家庭开销,她辞掉女佣甘做“灶下婢”。

  1994年,钱锺书住进医院,不久,女儿钱瑗也病重住院,后来被查出肺癌。身为妻子、母亲的杨绛,来回奔波照料。“三人分居三处,我每晚和钱瑗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只能匆匆一面。”杨绛说。

  1998年,钱锺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钱锺书这才溘然长逝。

  与女儿——

  杨绛与钱锺书的女儿钱瑗,生前是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治学严谨开创了英语“文体学”。

  杨绛曾回忆,自己对女儿钱瑗,从不训示。幼时的钱瑗见父母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

  钱瑗学外文,碰到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没查到,跑来问父母,他们也不告诉她,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

  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一年后,钱锺书去世。

  杨绛在丧夫丧女之痛缓过来之后,以92岁高龄重新开始创作。首先,她要完成女儿的心愿,钱瑗生前一直想写一部反映他们一家生活的书,并且已经拟好了目录。

  2003年,杨绛的《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杨绛说:“我们仨失散了,留下我独自打扫现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李蔚 整理

标签: 杨绛;锺书;先生;训示 责任编辑: 程永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