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五千年前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王”长什么样?
听浙江省博物馆揭秘镇馆之宝背后的故事
2016年05月27日 11:24:00 来源: 每日商报 记者 孙蓓蓓

  孤山,是西湖的著名景点之一,这里碧波环绕,花木繁茂。在孤山南麓,有一座极富江南园林特色的庭院式建筑,由单体建筑和连廊组合而成,楼阁亭榭,以长廊逶迤相连,掩映于湖光山色间。

  这便是我们博物馆之旅的第十站——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不少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都深藏于此。

  雷峰塔下藏着纯银阿育王塔

  雷峰塔下压着白娘子吗?

  这虽是传说,但事实上,雷峰塔下真的藏着宝贝。2001年3月11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杭州雷峰塔地宫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座用金棺盛装“佛螺髻发”舍利的纯银阿育王塔。如今,这件国宝级的文物,被安置在浙博孤山馆的雷峰塔展馆。

  阿育王塔长什么样?“塔刹、山花焦叶、塔身、塔座……阿育王塔都是这种形制。”博物馆馆长陈浩说,雷峰塔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最后一个国王钱俶建造的佛塔,他是一个非常崇尚佛教的人。公元955年,钱俶命人造八万四千金涂塔,这种小塔就是七宝阿育王塔,每个塔的塔身有四面,每面绘有佛教故事。

  而在雷峰塔地宫出土的这座阿育王塔,通体呈纯银质地,外表局部鎏金。虽经历了千年洗礼,但依然完好无损。只有塔体四角直线上残存着一些浅绿铜锈,散发着淡淡的历史感。

  从外形上看,呈四方形,从上而下看,由塔顶、塔身和基底三部分组成。通高35.6厘米、最宽12.6厘米、重1273克。

  塔顶正中则立着塔刹、五个相轮,塔顶盖四角各耸立一朵蕉叶状山花,每个角向内部分,是佛坐像、立像和舍利瓶,舍利瓶象征着释迦牟尼的涅槃。而向外部分,都垂直折成两个面,每个面各分上下两层。八个面上镂刻着16幅佛教故事。这些佛传故事,其实就是经过神话或修饰过的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

  舍利在哪?曾主持过雷峰塔地宫考古的阿育王塔研究专家、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黎毓馨示意记者从塔身镂孔处往里看,依稀可见,里面有一个金质容器,用薄薄的金片包卷成棺状。

  “这就是金棺,佛螺髻发舍利就在里面。”黎毓馨说,出于保护文物考虑和对佛祖舍利的尊重,塔身至今没有打开,但根据文献以及碑刻中明确记载,“佛螺髻发”舍利应该就供奉在金棺里面。

  黎毓馨是当年雷峰塔遗址考古队队长,说起当年地宫发掘的情形,他还是有些激动。

  当天早上11点的样子,在钢管撬动下,地宫的石盖板一点一点地被掀开,舍利函、铜佛像出现在大家眼前,所有人惊叹不已。

  铁函下面是许许多多的铜钱,夹杂玉龟、料珠、玛瑙饰件、铜镜、银臂钏等,这些是象征供养舍利的‘七宝’。铁函外面的地宫空隙处,到处都是鎏金铜佛像、银腰带、玉观音像、玉童子像、贴金木座、漆镯、铜镜、铜钱、丝织品、经卷等文物。“虽然在这之前,我们想象过这个场景,但真正到来时,还是有一小刻的呆滞,太惊喜了。”

  当年地宫发掘时,电视全程直播,唯独铁函的开启,拒绝所有记者的采访。

  当时情形如何?黎毓馨说,铁函打开很顺利,但眼前的景象出人意料。观音像的底座,一块木头的供具,居然飘到了佛祖的头顶上。

  “只有通过水的浮力,木头才能浮到最顶上。地宫在建造过程中,一定进水了。”为何会进水?他的猜测是,雷峰塔建在山上,地下水不会太高,但南方地区多雨,很可能是大雨,淹没了整个地宫,多年之后,水才慢慢褪去。

  很快,大家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地宫泡过水,舍利塔下面也有些锈迹斑斑,但上面鎏金的金冠部分,依然光彩熠熠,完好如新。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他好多年,直到现在,他也无法解释。

  良渚时代的“玉琮王”

  主人可能是部落首领或巫师

  在运河游船,或是一些古桥上,如果你细心留意,或许会发现这样一个图案:上半部是神人的脸,下半部则是一张兽面。

  这种神人兽面图像是良渚文化玉器最主要的纹饰题材,也被视为良渚玉器的灵魂所在。而目前最完整、最精致的神人兽面图像,是在1986年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琮王”。

  玉琮,是一种外方内圆的玉器,是古人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种礼器。而反山12号墓出土的这个玉琮,因为体积质量最大,纹饰也最为精细复杂,被称为“玉琮王”。

  有多大?一个官方数据是:重6.5公斤,高8.9厘米,上射径达17.6厘米。想象一下,这差不多就是个大西瓜的重量,是不是还蛮沉甸甸的。

  在浙博武林馆区,你可以看到这个“玉琮王”。从颜色上看,呈黄白色,带点紫红色瑕斑。

  从外形上看,是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俯视如玉璧形。琮体每一面的中间,有约5里面宽的直槽,将其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横槽内,有八组简化的人、兽、鸟组合纹饰,以转角为中轴线,四角上下并列。

  在直槽上,都刻有两幅纹饰相同的“神人骑兽”图案,每个3厘米宽,4厘米长的样子,上下排列着。

  借着被考古人员放大的高清图,更多的细节呈现出来:

  神人头戴高耸宽大的羽冠,脸是倒梯形,圆眼重圈,三角形的眼角,宽鼻,用弧线勾出鼻梁,阔嘴,内刻两排平齐的牙齿。脸面和羽冠都是浅浮雕,微微凸起。

  更为精巧的是,神人的四肢也被用阴纹细细地刻了出来,上肢抬臂、弯肘,五指平张,手臂和胸前都还有卷云纹饰。

  神人的身下是一只伏在地上的神兽,重圈为眼,外框还有椭圆形的眼睑,两眼之间用桥形凸面相连,有鼻梁和鼻翼,阔嘴,内有尖利的牙齿,两侧还有两对獠牙。神兽下肢是蹲踞状,锋利的爪子卷曲,神兽身上有着和神人一样的卷云纹装饰。

  让人惊叹不已的是,完成整幅图案至少需要上百条的阴线刻划,这些线条非常细腻,有些宽度看上去比头发丝还要细。那个时代没有青铜等金属工具,是如何在方寸大小完成这些刻线的?讲解员小胡说,良渚时代没有文字记录,所以很难考证,一个猜测是用线锯或者是片锯进行切割。

  “玉琮王”的主人是谁?博物馆把良渚反山12号墓也“搬”到了现场,从这个复刻版中,墓葬中人骨已腐蚀殆尽,只能看到大大小小几十个玉琮、玉璧等四下散落。

  “跟其他墓地相比,这里的殉葬品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规格上来看,都是极其华丽的。”因此,小胡的一个推测是,墓主的身份很可能是部落首领。

  历史文物部顾幼静老师是研究良渚文化的专家,她的想法也是如此,“这个拥有‘玉琮王’的人可能掌握了良渚的核心财富,或是掌握了亲自刻画神人兽面纹的绝技,可能是王,可能是巫师。”

标签: 博物馆;雷峰塔;良渚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