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3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周象 张伟娟)眼下正是体检季,很多人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幽门螺杆菌危害性有多大(本报5月5日14版曾作报道)?其实,很多人还关心另一个问题:体检中有多项与电离辐射相关的项目,一次体检下来,“吃”到的辐射有多大?毕竟,大家的印象里,电离辐射与致癌有一定的关系。就在前天,一位男性体检者问浙江医院放射科的专家:因为年过40,又是烟民,想放弃拍摄胸片,改为体检剂量的CT,“‘吃’射线会不会很多?会不会引起癌症”?
体检辐射真的安全吗?
据浙江医院放射科专家介绍,辐射包括天然辐射和人为辐射,人体接受的辐射80%来自天然辐射,20%源于人为的辐射,而在人为辐射中,医疗辐射几乎占据了98%。医学辐射又可以分为多种,如果按照病人接受辐射的方式可以分为体外照射和体内辐射,体外照射就是我们常见的如X光、CT、骨密度检查、核医学显像等。而体内辐射则常发生在核医学科。在体检和其他各种检查中,就有X光、CT、超声波、核磁共振(MRI)、PET-CT、骨扫描等,这些都是辐射源。
人为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指能够使物质发生电离的高频辐射,这种辐射会损伤DNA分子,因此有诱发癌症的可能,但不会助长已经存在的癌症的生长和扩散;非电离辐射是低频辐射,没有足够的能量直接损伤DNA分子,到目前还没有这种辐射会诱发癌症的证据。但专业机构和科学家倾向于认为,低剂量电离辐射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只不过这种风险是很低的。
“对于健康人群来说,体检是接触辐射最主要机会。在体检中,X光、计算机断层成像(CT)、核医学试验属于电离辐射;而MRI(核磁共振)、超声波属于非电离辐射,相对来说是安全的。”
据了解,与电离辐射有关的肿瘤主要是白血病,而且如果这个患者身上的白血病真的是因为辐射引起,那么,白血病在人体接受辐射后几年就出现了,其他肿瘤有肺癌、皮肤癌、甲状腺癌、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和胃癌等,这些癌症通常要在接受辐射10到15年后出现,也很难说就是辐射引起的。“当然,患癌和接受辐射的部位、剂量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儿童比成人对辐射更为敏感。”专家说。
女性体检中常见的钼靶检查,目前相关的研究有几十项,其中少数几项发现,健康妇女进行钼靶年检和不年检的高危人群相比,患乳腺癌的危险增加1.5倍,高危人群接受筛查和不接受筛查相比,患乳腺癌的危险增加2.5倍。但是,由于这几项研究规模很小,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专家的看法是,健康女性40岁以后体检,不会导致患乳腺癌的危险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年度钼靶筛查要等到45岁以后的原因,因为其致癌的可能性是很多年以后才出现的,如果45~50岁以后再筛查,人未必能活到因为接受这种辐射而得癌的岁数。
不少人在体检拍胸片或胸透,做CT或钼靶时担心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专家称,这些辐射对人体是否有影响,取决于一次受辐射量、受辐射总量、受辐射时间,还有人体对这些辐射的调节功能。总的来说,体检接受的辐射在增加患癌危险上或者非常低,或者可以忽略不计,但前提是体检不能太频繁。这样才能保证利大于弊。“体检是一个‘贫富差距’很大的领域,许多人不体检,而有些人则过度体检,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做了很多检查,接受了不同程度的电离辐射。如果年年这样做,累计起来,其所引起的患癌风险就很高。”专家说,凡事过犹不及,在健康体检上,既不能不体检,也不要一体检就什么项目都必须做。就像CT,放射性辐射要比X光高500到1100倍,头部CT达到2.6mSv(辐射的剂量单位毫希沃特),相对于一年的自然辐射量。全身CT更达到10.6mSv。因而只能偶尔为之。
一次体检“吃”了多少射线?
其实,电离辐射在自然界中就有。美国的一份调查说,居住在美国的人们平均受到的天然电离辐射量为每年2~3mSv,有些地区比如科罗拉多州高一些,每年达到10mSv。而所谓的高剂量辐射,是指200mSv以上。
浙江医院放射科专家给我们算了与体检有关的一笔辐射账:一张胸片的辐射为0.02~0.4mSv,相当于2.4~10天的自然辐射量;筛查乳腺癌的钼靶检查的辐射仅为0.4mSv,最多与胸片自然辐射量相当。牙科X光的辐射只有0.01mSv左右,其致癌的可能性可以忽略不计。
胸透,辐射量为1mSv,大概相当于3个月至4个月的自然辐射量。
肺癌筛查使用的低剂量CT,辐射量约为1.5mSv,相当于6个月的自然辐射量,虽然比头部CT和全身CT辐射剂量低,但医生也是近年才建议40岁以上、特别是吸烟者做肺部CT。烟民中,符合三项“20”的人,即每天吸20支烟、吸烟20年以上、20岁前开始吸烟的人,患肺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与这种危险相比,付出1.5mSv辐射量的代价,还是值得的。就像浙江医院专家所说,“放射线是一项非常有效的诊断技术,很多疾病要靠它来发现和确诊,包括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不能因为可能的不一定的致癌性而因噎废食”。国外2009年的一项研究认为,只有常规胸部CT达到400至2000次,才会导致1例肿瘤。
一次腹部CT,10mSv的量。据权威的美国FDA研究认为,接受10mSv的电离辐射,会增加死于癌症几率0.05%。0.05%是什么概念?美国人一生死于癌症的几率为20%,照一张腹部CT后,变成20.0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经常照CT,累计起来,危险性就会累加,比如照了100次,死于癌症的几率就从20%变成25%,5%这种增加幅度就很显著了,足以抵消一些健康习惯带来的预防癌症的效果。
我们应如何减少辐射?
不管如何,能避免不必要的电离辐射,总是好的,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个平衡点:既满足体检需要,又要尽可能将辐射降到最低限度。浙江医院放射科专家的建议是:
照片取代透视:可拍片不胸透。现在体检透视的已较少,因为透视剂量大,大医院一般会大力推广拍照。专家称,可拍胸片就不选胸透,可拍低剂量螺旋CT不选普通CT,用于普通检查的CT尽量减少,但用于诊断的CT不能免。如果没有明显症状或者没有肺炎等疾病的人,例行体检中的胸透或CT项目,就没必要一年做一次。一定要胸透,两次透视间隔时间最好在一年以上。
已怀孕早告诉医生,检查治疗半年后再怀孕;在诊断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选择放射性诊断技术,妇女、儿童要慎用射线检查或治疗;怀孕或可能怀孕的妇女、哺乳期妇女,要尽量避免接触X射线和放射性同位素;如果怀孕或正在哺乳期,一定要事先告知医务人员,准备怀孕的女性应在检查后半年再怀孕,以最大限度避免因体检不慎带来胎儿畸形。
避免过度和重复检查。不必要的检查尽量别做,拍片后下次就诊时要带上,请医生判断是否需要重拍。此外,选择检查方法时一定不要贪大求全,用X线可检查的,就不要做CT,只有当X线检查无法确诊时,才考虑用CT做针对性检查,以免加大辐射剂量。
女性40岁以后,每年做1~2次乳房X线扫描是利大于弊的,但是如果在40岁以前,经常做这样的检查或者一年超过一次,就会弊大于利。同样的,用辐射测量骨密度的方法,对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十分有效。但接受这种检查越早,辐射的危险也越大,所以除非特别原因,没必要频繁地做这项检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