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距离高考还有三天,杭州许多高中昨天给各科老师留了一节课
“老高考生”的最后一课语文老师拿出压箱底的两首诗
2016年06月04日 04:19:00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沈蒙和

  浙江在线6月4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沈蒙和)距离高考还有3天。

  昨天下午3点,杭州高级中学语文老师高利,捧着手提电脑进了高三(3)班教室。身为班主任的他,预备给这届学生上最后一课。这也是浙江最后一次传统高考前的最后一课,许多画面或许今后再也看不到。距离高考还有三天,杭州许多高中昨天给各科老师留了一节课“老高考生”的最后一课语文老师拿出压箱底的两首诗

  对今年的普通高考生来说,高考3天涉及6门学科。杭十四中、浙大附中等许多高中昨天特意给高三排了一张课表——总共6节课,一门学科1节。杭高在此基础上,又加了1节班会课,留给像高利这样的班主任。

  换句话说,各科老师昨天都在给这届高考生上最后一课。类似盛况空前的场景,未来没有了。

  根据浙江新高考实施方案,明年高考日只考语文、数学和英语,另7门学科——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和技术,考生可任选3门作为选考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但考试在高考前完成。钱报记者算了算,这7门学科的任课老师,明年顶多陪伴高考生到4月,高三最后一次选考结束。

  因为教语文,高利老师在这方面倒是没有太多的感触。最后一课开始前,他先将高考准考证发了下去,“这其实是准考证复印件,原件还在我手里,担心会有马大哈意外遗失,所以按照惯例,要等高考正式开考前,我才会把原件交到学生手上。”

  而这也有可能是高考生最后一次领准考证复印件。因为新高考方案实施后,选考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每一次选考相当于高考,在6月正式高考前,高三学生大都经历了两次以上“准高考”,临场经验将相当丰富,弄丢准考证这样的失误应该不会再有,老师可以放心地将准考证原件提前交还给他们。

  高老师的这堂班会课,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再做两道“阅读理解”题,二是讲解高考注意事项。

  被高老师拿来压箱底的两道“阅读理解”题,是两首古诗词。一首是宋代侯蒙的《临江仙》,另一首是唐代卢肇的《竞渡诗》。作为资深语文老师,从成千上万首古诗词中,选出这两首来上最后一课,自然有深意。

  侯蒙写《临江仙》,是在他进士及第前,因为多次名落孙山受人嘲笑,还被画在风筝上放上天。尽管看到风筝上的自己被画得奇丑无比,侯蒙却一点不生气,在诗里自我解嘲“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结果他第二年一举高中。“这说明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摆正心态很重要,要放松。”高老师告诉学生们。

  《竞渡诗》也是一样,“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当年谁也没想到卢肇能出人头地,但成功的偏偏是他。

  听完讲解,钱报记者恍然大悟,原来高老师不是在押题,而是在做考前心理疏导。

  如此用心良苦的心理辅导,高老师觉得自己带下一届学生时,可能不一定用得上了。 “因为有3门科目提前考完了,学生在心理上肯定要轻松许多,这也是新高考带来的好处之一。包括别带手机,带手表最好别带电子表等高考注意事项,以后的学生有了选考这一‘准高考’的经验,等到正式高考前,肯定已是滚瓜烂熟,不用我再炒冷饭了。”

  至于考前3天的复习冲刺,高老师给的建议是“倒序”,外语等后面考的内容先复习,最后复习第一天要考的语文和数学。明年估计就没这样的讲究了,反正总共只考3门。

  同样45分钟,最后一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转眼就到了下课时间,高老师叮嘱学生们,这次回家可别再落下东西。只见一个高高瘦瘦的小伙子,抱起一摞死沉死沉的复习资料往书包里塞,什么《多媒体技术应用》、《课堂讲义——生物》、《衡水七校重点班字典——物理》……顿时感觉书包好可怜。不过仔细想想,明年高三学生的书包肯定要解放了,此时的负重起码轻一半吧。

  眼看学生们一个个走出教室,高老师有点舍不得:“这个班的大多学生,我带了整整三年。而今后的新高考是走班选课,对学生来说,选择多了,也能接触到更多老师,确实是好事。只不过像这样三年长情的陪伴,可能就少了,算是一点小小遗憾吧。”

标签: 高考;准考证;考生;学科;古诗词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