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吃喝玩乐里藏着好多传统技艺 这场“非遗”展示让人看得起劲
2016年06月08日 09:24:00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戚珊珊/文 法鑫/摄

  昨天在中国湿地博物馆附近,很多人循着一阵喜庆的敲锣打鼓声走到了码头。这让人一听就进入老底子逛庙会氛围的,是三墩传统音乐:鼓亭乐。演奏者是几个穿着蓝色缎面衫的孩子,像极了古代的小书生。

  这样的场景自然是和传统文化有关,除了音乐,现场还有众多非遗展示。为了迎接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由西湖区文广新局主办,西湖区非遗保护中心承办,中国湿地博物馆协办的2016年西湖区非遗展示活动在这里举行。

  文化遗产也充满生活气息 十几位传承人现场亮本领

  长长的桌子对着小河一字排开,十多位非遗项目传承人亮出了“看家本领”,现场展示传统技艺。慕名而来的以及最初被音乐声吸引而来的人们,挨个项目看得不亦乐乎。

  “鼓亭乐”演奏结束后,孩子们并没有走,而是一溜烟冲到展示桌前。其实他们早就憋不住了,尽管他们自己也作为传统技艺展示的一部分,可也按捺不住对其他项目产生的浓厚兴趣。

  因为这些现场展示的场景,实在是太诱人了。为什么?得益于主办方的“用心”。这场展示活动的切入点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主办方特意挑选了涉及日常生活的传统工艺与大家见面。

  有吃的、喝的——龙井茶采摘与制作,九曲红梅茶制作;有摆的、用的——越窑青瓷制作、西溪小花篮制作; 有穿的、戴的——西子女红; 还有赏的、玩的——杭州盘纸、剧装戏剧制作,等等。

  究竟有多么生活化?汪海清大伯把京剧脸谱画到了甲鱼壳上,那粗糙的颗粒感便是天然的纹理,看得好多人直呼“真有意思”。

  作为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汪大伯从16岁开始跟着师父学做京剧舞台道具,钻研脸谱变成了他最大的兴趣。桌上的脸谱册已经泛黄,“这是我以前从挂画上剪下了再装订成册,大概有20多年了。”汪大伯说,如今很多人会把脸谱用做装饰,他便发挥想象力,甲鱼壳、孩铃鼓面都变成了他的创作平台。

  在孩子心中播下一粒非遗的种子

  时代在变化,但手艺可以代代流传

  来参加展览的人们看得津津有味,仿佛回忆起了自己儿时的画面。而孩子们,也看得出奇的认真。在好奇心爆棚的年纪,遇上一场生动直观的非遗文化展览,等同于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一粒种子。有个小男孩停在盘纸技艺展示桌前问个不停,“这个小椅子真好看,请问这是用什么做的?”“这个鸟笼里的鸟,是真的吗?”

  眼看人越来越多,盘纸技艺传承人严美娟索性站了起来,大声介绍桌上的盘纸品。“这些都是纸做的,看这双粉红色高跟鞋就是由1111朵纸制小玫瑰花盘成的。”观众们纷纷凑近了脑袋瞧个仔细,那些惊叹声是对精湛手艺最好的褒奖。“旁边这双是以前的八寸金莲,这就是古代到现代的演变。”

  时代变了,女孩脚下的鞋变了,但是盘纸这项技艺却在几辈人手中流传,没有断,没有变。“从我婆婆知道她太奶奶那一辈就传下来了,也许再上面还有更早的。”这门古老的纸尖艺术,将纸张裁剪成长条形,用“卷”、“剪”、“拼”、“压”等手法,来组合完成工艺品。

  看着这些细长的纸条,在严老师手里像变魔术一样变成了美轮美奂的工艺品,现场有带娃来的妈妈忍不住问,在哪里可以学到这门技艺?严美娟说,自己在西溪街道有工作室,每周四下午都是免费教学。20年来,她已经数不清收了多少徒弟了,“大到八十几岁,小到幼儿园孩子,有这么多人来传承,我也觉得特别骄傲。”

  建立校园传承点,融合旅游产业

  西湖区“非遗”传承保护亮点频呈

  有两张非常年轻的面孔,在一众演示者中尤为突出。原来,坐镇黄小建雕版印刷展位的,是黄老师在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带的两位学生。由于黄老师临时有事来不了,两名徒儿便前来代为演示。一名男生正在埋头雕刻,稚嫩的脸庞与手上娴熟的动作,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感。也可见,这项技艺的“传帮带”做得很到位。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在校园里建设“非遗”传承点,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正是西湖区的特色。如今,万向职业技术学院、骆家庄文化礼堂、西湖第一实验学校、三墩小学、转塘中学等10所院校,均设立了“非遗”教学点。

  如何让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局面,西湖区提供了很好的样板。西湖区出台了一份“非遗”公益计划,引导民间资金公益支持非遗项目,提供设备设施,赞助演出场地,建设基地以及扶持濒危项目。

  “非遗”强大的融合性,在这里得以展现。西湖区本就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自从“非遗”的结合加入,旅游强镇、风情小镇、旅游特色村、艺术村落建设的内涵也更上一层楼。同时,西湖区还利用全区18个市级农村文化礼堂,融入渔耕、酿酒、民间绘画、“年糕坊”等优秀传统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民俗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社会上的支持者多了,民间的参与者也多了,“非遗”保护传承在这里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

标签: 非遗;传统技艺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