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见山:“东家”创始人、董事长
“东家”是“东方生活家”的简称。登录“东家”APP,其上展示的各类物品精美得令人赞叹:首饰、茶器、家居、食品等,完全是手工制成,跟东方生活息息相关。
而跟普通电商平台不一样的是,“东家”是立体式呈现,每一件物品都对应一位匠人,每一件物品都有故事。一个手工的杯子是如何烧制而成的,一块古法绿豆糕是怎样做出来的,这些过程和故事通过视频让用户有更直观的了解。
用“东家”创始人、董事长朱见山的话来说,“东家”平台上的几万个性化产品不是摆件,是生活用品。只有为生活所用,这些东方器物才是“活”的。
成立一年,“东家”有3000多位匠人入驻,70多万用户,月销售额达到1000余万元。在“互联网+手艺”模式的探索下,“让传承成为潮流”,成为“东家”的愿景和使命。
也正因如此,7月2日,“东家”收到了一份来自北京的大礼——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下设的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首个“互联网产业示范点”。
“东家”的梳理和传播 让用户触摸到精美的东方美物、美学
曾经有一个朋友,想买一个有个性的杯子,在淘宝上搜了两天两夜,最终沮丧地作罢。朱见山说,那个杯子肯定是存在的,也许于现实中某个角落,也许就在网络哪个旮旯,朋友的找法,无异大海捞针。
这让他对散落民间的文创类产品有了想法:那些和东方生活息息相关的器物需要有人去挖掘和梳理。
他希望用互联网的手段和方法,让那些看起来“老”,实则很有味道的东西焕发生机,让匠人、匠心、匠物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于是有了现在的“东家”——一个专门提供让匠人展示工艺、售卖手作生活美物的互联网平台。
朱见山6岁练习书法,曾师从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喝茶练字,琴棋书画曾经是生活的主题。因为爱茶,茶喝到一定程度,开始到处找匠人做符合心意的茶具,自己也烧制一手漂亮的杯子。
就是这样一个对生活、对审美有几份“挑剔”的人,把“东家”打造成了一个极具情怀的平台。
他们把匠人从幕后请到前台——平均每周推出两三个匠人的故事,做成视频,写成文字,这是“匠人志”。
景德镇一个做孔雀釉陶瓷的姑娘,用三年的时间打磨一件极致的器皿,其间经历二十七次窑的失败,听起来是不是很任性?这个故事打动了朱见山,更打动了数万用户。一千多元的孔雀釉单杯在“东家”找到了知音。
他们把镜头对准匠人的双手,直播匠人的制作过程。用户了解到匠人、匠心,还可以参与进匠人的制作。比如说“押窑”,用户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预订匠人的作品,烧制也许成功,也许失败,但那件作品对于用户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不光如此,借助互联网平台,“东家”对匠物做了延伸——买了一副精致的茶具,怎么用呢?他们请“文化网红”来教泡茶,教抄经。通过延伸服务,来传播、引导东方生活美学。朱见山本人就在“东家”平台上教过茶道。
今年年底,“东家”还将在杭州市中心繁华地段打造一个1000平方米的线下体验空间,让用户有机会亲身体验中国顶尖匠人的精美造物,并可在现场同匠人零距离接触和互动。
让工艺融进生活,让东方美学回归生活。这是“东家”的与众不同。
全国各地寻找过5000多个匠人 做新时代的“守艺人”
“东家”为什么吸引用户?因为在消费升级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有追求。为什么吸引匠人?因为“东家”懂匠人,爱匠人。
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的王玺,是龢盒首饰创始人,这个做珠宝设计的姑娘,曾经在一年半之内只卖出了三件作品,挫败感让她一度迷茫。后来在“东家”所做的一次拍卖给了她信心,让她明白好的作品是可以打动人的、好的设计也是能够实现其价值的——只要找到合适的地方、合适的人。
从零开始,到拥有匠人三千,“东家”走过不少路。去云南拜访过80多岁的乌铜走银的传人,十几个人的团队到贵州去过四趟,在全国各地寻找过5000多个匠人。
每次寻找,少则一周,多达一月,要走访、了解,最终把真正好的匠人、匠物呈现给用户。
和匠人打交道并不简单,尤其是熟练掌握了一门手艺的老匠人。他们对于工艺有自己的偏执,不轻易接受创新,信任感也不算太强。如何让他们把好的工艺变成和时代结合的作品,是一项需要耗费巨大心力的工程。
朱见山遇见过一位优秀的景泰蓝匠人,制作工艺非常精湛,但对互联网有戒心。朱见山耐心等待着,微信上遇见两人会聊几句。那位匠人观望了快一年,终于在上个月初开了金口:我想来“东家”。
从邀请匠人到匠人主动申请,“东家”已显示出强大的品牌凝聚力。
而不管是传统匠人还是年轻匠人,在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同时,具有的相同点是:要忍受孤独甚至清贫。所以“东家”也面向匠人推出了匠人训练营和匠人基金——前者教匠人适应新时代,后者则从物质上帮匠人解决后顾之忧。
“东家”拒绝做手艺人的搬运工,他们的方向很明确,希望手艺人做“守艺人”,“东家”要做的,就是互联网时代对手艺的传承和保护。
所以朱见山总结了三句话:买卖是最好的传承,使用是最好的保护,分享是最好的传播。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