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长庆街道浙大御跸社区,有位92岁老奶奶——吴影。看照片就发现了,精神奕奕,走起路来记者得一路小跑才跟得上,而且吴奶奶真是一位有故事的人呀——作为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早期的助产士,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她的一双手,迎接过上万个小生命的诞生。
吴奶奶,用一口标准的杭州话,说起了那些年迎接小生命的故事。
哪怕是凌晨
她也赶去帮人接生
吴奶奶生于1924年,老底子住在望江门附近,父辈做的是汽车行生意,有点像现在的物流,接活后安排车辆运输。年轻时,她帮着父亲打理生意,后来在杭州护校学习,在私人医院做了一段时间的助产士,后来下城艮山卫生院(也叫潮鸣卫生院分院)成立了,吴奶奶就在这里做助产士。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吴奶奶说,那会儿不少产妇都还是在家生宝宝。作为助产士,接到消息就得出发,左右手各一个包,里面是各种工具,剪刀、消毒工具等等。“我们那会儿分3班,一周值晚班,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一周早班,早上7点到晚上7点;还有一周值访事班,产妇生完孩子第5天、第7天、第10天、半个月、满月,都要去走访探望。”
30多年的助产士工作,凌晨外出接生是常有的事。她记得有一回,到仙林桥一户人家接生,做完事情出来已是凌晨3点,突然就瞧见桥边一棵大树下站着一个人盯着自己看,大半夜的,她当时吓得不轻。“再晚再怕都得去,人家等着生孩子呢,这可拖不得的。”奶奶说。
老底子艮山卫生院在建北桥北面西侧,当时的妇产科有两间房,一间20平米左右是产房,生完孩子的产妇和伢儿住这里,还有一间房分成了两部分,半间是接生室,另外半间是办公室。
有些产妇来卫生院里生孩子,可男人家没有产假一说,老早回去干活了。“有些产妇生完孩子连口吃的都没有,我看着心里也难受,就帮忙烧点面条。”
卫生院里忙时,最多的一天有十多个小伢儿出生。吴奶奶说,这30多年助产士工作下来,自己手上接过的小生命,毛估估都过万了。
昨天我们联系上下城区中医院后勤保障部部长杨贤林(下城艮山卫生院上世纪80年代改名为下城区中医院),说起吴影,杨贤林也是印象深刻。“我刚来的时候才19岁,她那会儿还在呢,印象中特别认真勤劳。” 后来下城区建了天水武林卫生院(现耶稣堂弄的位置,已拆除),艮山卫生院的妇产科就迁到了那里。不过,吴奶奶也退休了。
女儿说妈妈善良、敬业、热心肠
喝水少的习惯也是职业原因
很多人说,吴奶奶很有福气——四世同堂,家庭和美,子孙孝顺。在儿女们眼里,吴奶奶又何尝不是好妈妈呢,善良、敬业、热心肠。
八九年前,吴奶奶的老伴去世,怕妈妈睹物思人,大女儿周兰军把吴奶奶接到了身边住。
“妈妈真的很忙,小时候出去玩都是爸爸带着的,妈妈真的一心扑在了工作上。”周兰军说,到现在妈妈每天都很少喝水,这个习惯就是职业造就的。“妈妈说,产妇生孩子紧要关头,助产士要是想上厕所那可不行;走访产妇时,喝水喝多了找地方上厕所也不方便。”
周兰军回忆起一件让她印象特别深的事。“那次我跟着妈妈到单位,一位产妇要生孩子,妈妈突然头晕症发了,冷汗直冒。本来医院请了值班男医生来接生,没想到孕妇看到男医生就慌了。妈妈后来硬撑着爬起来,帮产妇接生的。”
周兰军感慨良多,“妈妈为人家接生了大半辈子,知道什么是好生之德,她就是善良又热心的人。”直到现在,怀孕的邻居们都会上门来请教生宝宝的问题,吴奶奶都会特别耐心地教她们。知道哪位邻居家有困难,老人家还会自己去买衣服、买水果糕点送过去。
当年接生过的产妇
多年后成了好邻居和麻将搭子
聊着聊着,奶奶突然刹了车,11点半啦,接着接到一个电话,“来啦来啦,等我一会儿就好。”说着,奶奶和我们打过招呼,拎着小包就出门了,小碎步迈得那叫飞快,记者都追不上了。
吴奶奶这是要去哪儿?说出来估计你也会和记者一样扑哧一笑。奶奶这是赶着去搓麻将呢,三缺一,就差她啦。每天中午11点半一直到下午4点多,吴奶奶每天雷打不动接收4个多小时的国粹“熏陶”。奶奶说,搓麻将呢,对老年人来说,锻炼了脑力,又运动了双手,挺不错。不过呢,心态要好,纯娱乐。
其实,铁杆麻将搭子之一庞阿姨正是当年吴奶奶帮助接生过的产妇。她一共4个孩子,两个是吴奶奶接生的。
吴奶奶每天生活规律心情开朗,早锻炼1小时,她还坚持自己去买菜,看报纸,下午搓麻将,晚上九、十点钟睡觉。
“妈妈身体很好,看报纸都不用戴眼镜,前段时间去体检,体检报告上几乎没有一个朝上朝下的箭头。”大女儿周兰军说,妈妈这是量大福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