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26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马黎)8月25日早上9点,杭州曙光新村一幢居民楼下,一拨一拨的人,有年长的,也有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缓步走上二楼,送别同一位老师。
8月24日下午17点48分,京剧小生表演艺术家叶鸣兰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5岁。8月25日起,杭州殡仪馆告别厅设灵堂,接受亲朋好友吊唁,告别仪式定于8月27日在杭州殡仪馆举行。
或许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很陌生,就全国京剧界而言,这似乎也不是一个“著名”的名字。但消息出来后,除了戏曲界的人,还有好几位并非京剧专业的朋友,包括杭州91.8著名的新闻评论员山下,都第一时间表示了悼念,他们称叶老师为“恩师”。
叶先生80岁生日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麟童说:“我和鸣兰有50年的交情,我概括他为两个字——善交。”
民国京剧科班出身
叶鸣兰不是杭州人。1931年农历7月26日,他出生在南京下关,本名叶家香。7岁时,他随祖母去往天津姑妈家,此后便一直住在京津两地。
这位姑妈大有来头,她是袁世凯的六夫人叶氏。叶氏喜欢听戏,袁家的十四表哥也经常提笼看戏,这自然成了叶家香开蒙教育第一课。
可以说,叶鸣兰是最后一批民国京剧科班出身的京剧演员。
1940年,经赵砚奎先生(张君秋先生的岳父)介绍,9岁的叶家香进入荣春社科班,开始了他的职业京剧演员的艺术生涯。
荣春社是与富连成社、中华戏曲专科学校齐名的京剧科班,由京剧“四大名旦”尚小云先生创办。
叶家香归“青衣”行,排在“喜”字里,艺名“叶喜琴”。
为了培养叶喜琴,尚小云特地延请他的师父、内廷供奉孙怡云老先生(尚小云先生的艺名即从师父所起)传授《大保国》、《祭江》等京剧二黄戏。
除了京剧,也学昆曲。当时,荣春社的昆曲老师是侯瑞春。侯老师是昆曲大家韩世昌、白云生的老师,叶喜琴随侯先生学《思凡》、《刺虎》及全本《金山寺》等。
叶喜琴当时也经常配演一些小生戏,老师看演得不错,便让他改习小生。解放前,他回南京入“鸣声社”科班,以小生应工,科班名:叶鸣兰。
解放后,他调往杭州京剧团,成为当家小生,直到剧团上世纪80年代解散,之后,转入杭州艺校,直至退休。
创办杭州京剧茶座
昨天,记者去到叶家,50多平方米的房子,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装修,陈旧,拥挤。房间里坐了4个人,已经有点挪不开步了。
20年前,叶家每天要塞满20多个人,唱戏的,吊嗓子的,谈天的,很是热闹。外孙女谢雯吉说,只要看到喜欢戏曲的年轻人,爷爷就管说戏、管吃饭、管喝酒。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现在。
杭州交通91.8电台的评论员“山下”也是追随叶鸣兰时间最久的大弟子之一。他的本名叫钟强。
钟强高中开始就喜欢京剧,大学毕业后,20岁的他去了当时杭州最大的票房(京剧爱好者演唱的场所)——浙江民声京剧社,叶鸣兰和妻子洪云艳刚好是指导老师。
当时,老师给他一个任务,和另外两个票友搭档,排一出《二进宫》。他什么都不会,就跟洪老师学。
那时候,杭州的票房其实蛮多的,但是,没有观众,都是封闭式的,而且比较小,一般四五人,或者十来人自己唱唱戏。而叶、洪两位老师一直想办一个茶座形式的票房,有乐队,有京剧爱好者,可唱,可听,来去自由。这样的形式,当时只有北京、上海有。
1997年2月4日,杭州京剧茶座,在杭州工人文化宫歌舞厅,响起了第一声悠扬的京胡声。
每周六下午1点半到4点半,只要是喜欢京剧的杭州人,都来了。
而叶老师会把他朋友圈的大咖也都请来:宋宝罗、赵麟童、尚长荣、白玉艳,全是当时茶座的导师。“宋老每年来,都要给大家发压岁钱。”钟强说。
“他办这个茶座,就是想把年轻人推出去,让年轻的京剧爱好者延续茶座的生命。”钟强说,叶老只要在杭州,就一定会到场。
有一次,茶座里来了一个大学生,叫顾双龙,活动时,他只是随意唱了一段。叶老师看在眼里了。
“唱得不错,你到家里头来,让洪老师给你教教戏。”这位顾同学,现在在杭州当律师,成了叶洪两人的关门弟子。
这个京剧茶座现在还在,20年来,风雨无阻。如今,它依旧是杭州唯一的京剧茶座,每次活动至少有六七十个人参加。
活动地点,从最初的工人文化宫,转到中河路的京晋大厦,后来大厦改造,现在转到了曙光路上的西湖区文化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