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奇公式:
良渚遗址+现代建筑=历史与生活更相融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内的自然造物展览。
浙江在线8月29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马黎)8月中旬的一个周末,导演黄蜀芹的儿子郑大圣,带着5部作品,来到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与几百位影迷做面对面的交流。
散场后,郑大圣意犹未尽,跟主办方“絮叨”起他步入这座建筑的心理体验——地下车库上升的螺旋楼梯,到豁然开朗的入口,再到中庭东望那一眼的震惊……这是一种他喜欢的节奏感。
大屋顶,是良渚文化村村民对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的昵称,这是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在杭州的第一个作品。
而大屋顶所在的这片土地,曾经创造了令人惊奇的中华文明——5000年前,良渚人在这里生活,留下智慧和文明的印记。
今年,正好是良渚考古发掘80周年:1936年,施昕更发现良渚遗址;2006年,良渚古城被发现;10年后,良渚水利工程被确证为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比大禹治水早1000多年,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良渚这些年一系列的重要发现,逐渐勾画出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系,有贵族墓地、平民墓地、宫殿区,城内外的功能分区,还有世界上最早的水坝系统……
“如今,5000年文明之上又有了新的文明,我们在创造新的惊奇。”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执行馆长张炎这样说。
那天,郑大圣的电影散场,村民们在大书架和室外亲水平台驻足、拍照,窗外的向日葵开得正热烈。
大书架就是“大屋顶”里的图书馆,从地面延伸到天花板,一共有4993个格子,每一个格子,都由村民捐献的书来填装,说白了,这是一个村民书架。
一开始,这里一本书都没有,张炎建议在村里做一次众筹: “其实买书并不贵,但我们希望做一个有故事有温度的书架。”
参与众筹的村民,把书放到架子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列出推荐理由——一个格子,一本书,代表一个村民,一个人的故事。
这片土地在5000年前就积累起的文化和审美导向,延续至现今的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它有情怀,有人心。
就像安藤在良渚说过的一句名言:我的建筑不能输给前面的人,要对得起这里的青山绿水。
“5000年前,良渚人的生活,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了一种平衡,先人已经到了那样的程度。”张炎说,所以每个村民生活在这里,都有一种人文自觉,“大家会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延续这种文明,和环境保持一种更良好的互动平衡,这是我们的智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