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院长柴可群(左)和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郑永齐
浙江在线10月30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丁颍鹃 通讯员 应晓燕 钱冰冰) 不久前,来自西班牙的一则新闻,让不少中国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则报道说,澳大利亚的一个研究团队证实了,中草药具有杀死癌细胞的强大功效。不过,详细的作用机理,他们也没发现。
对付肿瘤,中药有什么办法?一锅汤药,蕴含着什么样的医学理念?能不能找到客观的衡量标准?
昨天上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第七届“同德国际学术周”开幕。很巧,开场演讲的两位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陈凯先教授,和美国耶鲁大学药理学教授郑永齐的演讲,都涉及这个话题。
两位教授都感慨,中医药传统中,其实蕴含着“精准医学”的理念,西方医学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咱们更应该好好去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
1800年前的黄芩汤
让西医专家大为惊叹
郑教授在台湾长大,美国布朗大学生物药理学博士,目前在耶鲁大学从事肿瘤研究。
看履历,这位华人教授是西医出身,并非中药专家,但是却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研究传统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表现,他还希望,能把这个中药方子变成在美国上市的处方药。
这个中药古方,叫“黄芩汤”,有1800多年历史,主要成分是黄芩、芍药、甘草和大枣。
不过,同样一个方子,不同厂商采用不同药材,或者制作方法不同,最后的产品成分不一样,效果也会有差异。所以,郑教授的研究中采用的,是自己研发的“黄芩汤”。
化疗病人,常常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烧,中药能不能缓解这些副作用?
研究结果让他们又惊又喜:黄芩汤不仅能有效缓解这些副作用,而且还增强了化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这个机制是怎样的?
郑教授解释说,发生腹泻,说明肠道里有炎症,患者吃了黄芪汤为基础制作的胶囊后,炎症缓解了,说明它有抗炎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药物进入肿瘤之后,它又以另一种形式,改变了肿瘤生活的微环境,不利于癌细胞的生存。
“同样的药,在肠子里和在肿瘤里,它的化学作用,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还有问题:黄芪汤里有4味中药,是不是必须同时存在才能起作用?是否必须按照1800年前的配方?
下一步的研究发现,只有当4味药综合使用的时候,才可以降低化疗副作用,他们还发现,这个药物组合,可以在阻止肠道继续恶化的同时,帮助已破坏的组织修复、还原。
郑教授说,他从研究黄芩汤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
“除了这个方子,肯定还有很多方子,也有这样的可能;中药的潜力,我们还了解不够,老祖宗的很多观念,是很对的。”
传统中医药
蕴含“精准医学”理念
陈凯先院士是药学专家,也是国家新药研究和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对新药研发有很多见解。
他说,现在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都是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同样的病,不同的人吃,效果和副作用都会不一样,所以,对个性化药物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大家的印象里,精准医学是西医的主场:比如肿瘤治疗,有靶向药物,讲的就是精准;而中医,一帖中药,七八味药,哪个起作用?怎么起作用?说不清。
“其实,中医的很多观念,跟精准医学的理念是非常契合的。”
在陈凯先看来,精准医学,说到底是强调个性化的治疗,而这一点,跟传统中医的理念是非常契合的:比如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诊疗模式,其实就是强调同病异治、因人而异、因病程而异,也是一种个性化治疗理念。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柴可群,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肿瘤专家,对这一点,他深有体会,“辨证论治,就是要根据患者气血阴阳,寒热虚实,同时结合病理类型、病症分期,灵活用药。”
两位乳腺癌病人,一位60岁,姓毛,接受左乳保乳根治术和右乳区段切除术之后,开始内分泌治疗和中医药治疗;另一位姓黄,50岁,左乳改良根治术后,开始内分泌治疗与中医药治疗。
门诊初见毛阿姨,她愁眉苦脸,聊了几句就哭起来。自己也承认,嫌事情多、心烦、脾气不好。吵架之后,潮热、乳房痛、骨痛。再看舌体,舌红,苔比较黄腻。
“她是典型的思虑过多,情志不畅,所以治疗要先从疏肝解郁入手。”
黄女士的个性,与毛阿姨完全相反,她性格开朗,生性乐观。手术治疗之后,身体比较虚弱,气血不足。所以治疗的重点,是补气养血。
两位患者,都在柴院长这里中医药治疗和随访4年。现在毛阿姨的脾气平和不少,同时,柴可群也开一些健脾补肾的方子,改善身体状况。
为中医的证候寻找客观证据
已申请我省重点研发项目
柴可群从医30多年了,他把自己的临床经验,做了很多总结。
比如肿瘤中医治疗,他总结为“柴氏抗肿瘤四法”:培本、化痰、解郁、温阳。
培本,通过增强免疫力,改善肿瘤微环境,抗癌抑癌,同时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
化痰,祛痰逐瘀化湿,以期加强攻邪抗癌的作用,缩小或稳定瘤体,延长生存期。
解郁,注重调畅情志,使肝气疏泄,气血津液运行通畅,经脉疏通,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温阳,温煦阳气,强壮气血,以防止肿瘤复发转移。
四个方法,根据病程、四时节气、病人的气血状态,又会有调整和侧重。比如肺癌,柴可群认为肺癌患者主要有3种证型:气虚痰湿、气阴两虚、气血瘀滞证。
但是,什么是“肺脾气虚”?除了医生的主观经验,有没有可以量化的指标?比如感染了,白细胞会上升?肺脾气虚,能不能有类似可量化的指标。
今年,柴可群申请了省重点研发项目,研究这些中医证候的临床诊断技术。他们将从肺癌患者以及健康人的尿液、血液、粪便等中,寻找标志物,看看能不能为中医的证候寻找客观证据。
这方面,国内一些中医药研究机构也已经在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沈自尹院士,在上世纪50年代对中医称为“命门之火”的肾阳做了研究,发现肾阳虚的病人,一种叫“17-羟皮质类固醇”物质明显低下。首次用现代方法,证实了肾阳虚的特定物质基础。
“尿液或者血液中,涉及大量内源性物质的变化,可以比较充分地反映机体的综合健康和疾病状态,有望作为证候疗效指标或生物标志物。”柴可群说,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把望闻问切的宏观辩证和微观辩证结合起来,让肿瘤的中医诊治,更加精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