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畔的运动导视牌
护河先锋队进行河道日常巡查
阮家桥港二期
浙江在线11月21日讯 拱墅区位于杭州市主城区北部,区域面积87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街道,96个社区,40个经合社,总人口65万,曾是杭州的老工业区,集聚了杭州钢铁厂、杭州玻璃厂、浙江麻纺厂等一批工业企业,鼎盛时期工业产值占杭州主城区的60%以上。区内共有河道62条,总长117公里,水域面积303万平方米。其中,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穿越拱墅全境,全长12公里。就水系而言,拱墅是杭州水系的末端,俗称“锅底”,境内70%的地表径流通过运河出境。
2013年,拱墅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开启“五水共治”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画出一份治水蓝图,许下2014年消除全部黑臭河、2015年实现污水“零直排”的诺言。力争用3年时间,把拱墅区建设成“一河穿城过,碧水青山满城绿”的美丽杭州实践区。转眼3年即将过去,在市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治水人的共同努力下,拱墅区的辖区水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水质提升了,鱼虾变多了,有更多的人愿意在河边的游步道里散步、休闲,群众参与“五水共治”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辖区的西塘河还在今年10月迎来了全国第三届休闲皮划艇大赛。在河边活动成为市民群众的生活新潮流,亲近河道也成为了亲近自然的一种新方式。这是“五水共治”成果的实际体现,也是“五水共治”工作逐渐深入人心的有力证明。
拱墅区扎实推进“五水共治”各项工程项目,2016年共安排治水项目182个,实际实施191个。各类工程项目均按计划有序推进,其中,治污水方面:河道水质改善21条,清淤疏浚16条,市政道路管网建设29条,河道综保整治11个,生态治理18个,截污纳管提升项目23个,微小水体整治33个。防洪排涝方面:低洼积水治理项目9个、闸站设施提升改造2个,清疏管道1527 公里,河道地下管网智慧平台建设。抓节水方面:密度桥路立体车库雨水回用工程1个,创建省级节水型居民小区2个,新建取水口工程1个。
全民动员,开启巡河新模式
自7月19日以来,拱墅区已连续开展三次“无盲点、无漏洞、无缝隙、全覆盖”的清水拉网专项行动,针对全区的62条河道,对“清三河”长效机制,及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其他隐患点、河道各类设施有无被破坏现象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
三次行动力度不断增强,覆盖面不断加大。其中,第一次行动以区治水办、执法中队及各街道为检查主体,成立10支行动队伍,对偷钓、拉网捕鱼等违法行为、偷排污水、污染水体、水质恶化等问题绝不姑息,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及时整改、及时上报。要求各部门间加强协同配合,主动揽责,确保拉网行动产生实际效果。第二次行动,全区各级河长以河道第一责任人的身份担负起检查重任,对第一次行动的重点问题进行二次拉网及“回头看”。为保障峰会水环境,在峰会期间开展第三次行动,参加人员不再局限于区治水办、各级河长、执法中队、巡防人员,还增加了民间河长和护河志愿者,发挥他们来自群众,服务群众,监督治水的特殊作用,对河岸卫生进行全域大扫除,消灭卫生死角,消除“脏乱差”现象及卫生隐患,进一步保障辖区峰会水环境安全。与前两次行动不同,第三次行动在巡查时间上也延长至晚上。民间河长和护河志愿者这一支民间力量的加入,不仅增大了全区清水护河的覆盖面,还自然而然地起到了扩大宣传的作用。由于本次拉网巡查专项行动在峰会保障期间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该做法在峰会结束后成为了拱墅区长效管理的新机制。
三轮行动以来,共出动巡查人员15000余人次,共发现河面漂浮物、河岸堆积物、排污口、河道设施破损、沿河居民不文明行为等各类问题3000余个,均以立查立改的要求整改,截至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毕。
全区各级河长每天带领民间河长、巡防队员、志愿者、热心市民、企业代表一同巡查河道,不仅拓展了巡查覆盖面,也充分发挥了民间河长的作用,填补了各级河长在巡查时间和空间上的空隙,保证了巡查效果。该方法成为拱墅区在河道巡查工作中探索出的一种全民参与治水、全民监督治水的新模式。
前置管理,污染预防新方法
从2013年开始到2015年底,拱墅区共完成了590家公建单位的截污改造工作,工作量大,覆盖面广,工作显得较为被动,只有当违法行为成为既定事实之后才上门,不仅对河道造成了污染,企业也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为此,拱墅区就如何改善公建单位管理模式、提高公建单位管理效率开展探索,今年,拱墅区根据实际情况,推出公建单位“前置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联合执法管理模式,变被动为主动。由区城管局、区住建局、区市场监管局与各街道形成联动,第一时间掌握新增重点涉水企业,第一时间上门指导和督促,对该单位的排污管线在装修前、中、后进行监管,把建档和监管工作做在前面,从源头上堵住全区68家公建单位排污的可能性。针对今年工程项目较多的状况,该区推出河长带队工地联合执法行动,对流域范围内工地开工前、施工中、完工后进行监管。到目前为止完成工地联合执法22次。
片区治理,治水取得新成绩
针对河道治理方式片区化划分的现实情况,今年以来,拱墅区在康桥、祥符和上塘三个片区开展小流域片区生态治理,采用“水下森林+曝气复氧+生态浮岛+水生动植物”的工艺,根据河道特点及水质治理目标,构建以“水下森林”为主的沉水植物生产者群落,结合水生生物操纵和增氧技术,通过合理布置和搭配水生动、植物,在完善食物链的同时,全面改善水体水质,实现河道水体自净,提高水体透明度,全方位构建水上、水下层次优美、亲切自然的水生态景观。
实践证明,小流域片区生态治理模式是符合河道治理客观要求,也是卓有成效的。通过有效的片区治理,康桥新开河在2014年成功创建市级示范河道的基础上,于2015年10月通过省级部门验收,成功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河道。同时,后洋浜通过有效的生态治理,于2015年12月通过杭州市生态示范河道验收。近日,十字港河通过省水利厅验收,被评为省级河道生态建设示范工程,系2016年度杭州市主城区唯一一条获此殊荣的河道。
河道清淤,老河焕发新风采
2016年拱墅区河湖库塘清淤任务为39.8万立方米,截至目前已完成清淤79万立方米,完成目标任务的198%。清淤工作推进有力,对河道水质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选好清淤工艺:按照“三年一轮”的总体要求,拱墅区积极探索河道清淤新工艺、新技术,根据河道自然状况、周围环境要求等方面,实施不同清淤方式。清淤常见的绞吸式、泥浆泵、挖泥船等清淤工艺均在拱墅区实施。加强清淤过程监管:在清淤过程中,明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各方责任,做好淤泥清理施工过程及后续监管,加强督促检查,杜绝污泥乱倒。首先,招标前,在招标文件明确淤泥倾倒场地、运输路线、中转场地和路线等关键事项,作为投标的硬性要求;其次,施工中,要求施工单位安装施工区域24小时监控,运输船只安装GPS定位系统,提供淤泥消纳地淤泥倾倒回执单;最后,监理人员做好不定期跟船到达最终淤泥消纳场地,登记每天运输船只和数量,填写外运记录,做好一船、一证、一照片资料。注重源头控制:在河道长效管养中,在减少淤泥产生措施和及时了解淤积动态上下功夫。在河道生态治理方面,实施以沉水植物塘为主的河道生态治理工艺,河道满铺的水生植物大大延缓了河底淤泥的沉积,也从源头上减少了淤泥的产生。另外,还要求河道养护单位加强河道积淤动态监测,及时了解采取措施,把局部阻水点清淤与全线全段清淤结合起来。淤泥的有效利用:将淤泥与黄土搅拌后利用。淤泥富含有机质,但因其天然含水量过高,且不透水,故不宜直接作为园林绿化陆地种植土壤,将淤泥晾晒后与外购黄土搅拌即可作为种植土。另外,淤泥还可以直接用于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喜粘质土壤,且要求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反而在肥力不足的基质中生长较弱,故淤泥非常适合种植水生植物。如荷花以“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被世人所喜爱,历代赞美荷花的诗词更层出不穷。
健康廊道,市民休闲新去处
今年,拱墅区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决议、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全力深化‘五水共治’、着力构建沿河生态健康廊道”,把推进已整治河道“两化两通”,形成30公里“河清、水活、路畅、景美”的沿河生态廊道列入了十件实事工程之一。构建与城市区域空间相适应,与滨河地区城市功能、环境相吻合,与路网慢行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相衔接的“安全、便捷、连续、优美、舒适”的“生态廊道”系统是广大市民群众迫切的需求,为此,2016年全区计划完成23条河道30公里生态廊道建设,结合河道综保、廊道专项工程及河道生态治理等措施,逐步完善廊道建设。
在生态健康廊道建设中,拱墅区不断引入新思路,推出新亮点:围绕“河道水质清、沿岸树常荫、沿河绿道畅、设施有保障、日常有养护”的工作标准,辖区拱宸桥街道于今年10月,建成了一个贯穿运河东西两岸及相邻水系约10公里的步道圈——宸运绿道。宸,既承拱宸之古意,又谐晨意;运,既是运河,又指运动,并寓意美好幸福生活。“宸运绿道”以运河文化广场为原点,以丽水路为中轴线,分东、西两线,与丽水路、上塘路、石祥路、登云路、湖州街等城市主干道紧邻。在该步道圈的整体规划设计中,充分融入运河文化元素,通过步道圈原点铜质地雕、石制导览图、沿线导视系统、休憩设施等彰显运河文化线风采。宸运绿道的建成,服务了周边20个住宅小区、10万居民群众,配合步道圈内增设的各类健身运动设施,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运动健身和休闲需求,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走近运河,体验运河,感受运河。
此外,为更好地推进拱墅区生态健康廊道建设,根据《拱墅区生态健康廊道“十三五”规划》,计划利用5年时间,完成对全区范围内105公里生态廊道网络优化,划分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打造六大特色廊道:运河古韵生态廊道、上塘风情生态廊道、半山氧吧生态廊道、杭钢怀旧生态廊道、舌尖上的生态廊道、健康夜跑生态廊道,形成“安全、便捷、连续、优美、舒适”、配套完善、景观丰富、具有杭州特色的生态健康廊道系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