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9日讯 这几天,北京“活鱼下架”之事引发全国关注,各种流言持续发酵。当地官方对“水污染导致鱼污染”传闻进行辟谣后,公众的疑虑虽然逐步得以消除,但是对农产品安全质量的关注却在持续上升。
11月28日在杭举行的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关于《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定(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接下来,我省将如何从立法的层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于百姓关注的一系列问题,记者在规定草案中找到了答案。
建立信用档案,限制违法者再经营
少数农产品经营者之所以会铤而走险,生产不合格产品,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处置措施还不够强。
如何遏制这一情况?草案规定,省政府组织建立全省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平台。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情况、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信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违法行为处理情况等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既要有严格的监管措施,又要有动真碰硬的处理手段。为此,该草案规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规模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档案,记录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农产品生产者增加监督抽查频次。规模农产品生产者严重违法的,其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五年内不得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不得担任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员。
“这样一来,就能对农产品经营者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倒逼他们提高产品质量。”省人大法制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
万一农产品发生问题怎么办?该草案规定,规模农产品生产者实行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其他农产品生产者实行农产品生产者信息卡管理,信息卡应当载明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开具日期等。如此一来,农产品倘若出现质量问题,即可马上找到生产者。
严把产地关口,划出禁止生产区域
在北京“活鱼下架”事件中,其中一个流言就是说水质污染导致鱼污染。如果真发现农产品产地存在污染,浙江今后会采取什么办法?
为此,该草案专门作出规定:农产品产地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导致农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的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同时,该草案明确,因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给农产品生产者造成损失的,由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赔偿;无法确定责任人或者责任人丧失责任能力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适当补偿。
记者看到,该草案在防止有害物质污染方面的规定十分细致,其中包括: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及时清除、收回农用薄膜、农药包装废弃物,防止对农产品产地环境造成污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组织建立布局合理的农用薄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络,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不仅如此,对于病虫害的防治,该草案也作出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通过补贴等方式,鼓励农产品生产者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治病虫害技术和产品,引导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签订安全协议,出了问题同担责任
对于北京“活鱼下架”之事,北京市水产经销商的解释是,来检查的相关部门,无法管到上游的养殖户,把活鱼不合格的“板子”打在了他们身上。
诚然,经销商理应把好产品质量关。但如何把好这一关?我省草案规定,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举办者应当与进入市场的销售者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明确抽查检测的最低比例、抽查检测方法、不合格农产品的处理方式和双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
“这样的话,双方就可以协议来承担相应的质量安全责任。”省人大法制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该草案规定: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举办者应当在市场醒目位置设置信息公示栏,公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农产品检验结果、不合格农产品处理情况、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
当然,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的监督要同步跟上。该草案明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产品临时经营市场、农村集贸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同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采取重点检查与随机抽取被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并依法向社会公布抽查结果。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