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浦阳江畔看治水·活力之源
2016年12月06日 04:23:56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沈晶晶 裘一佼 王庆丽 县委报道组 洪建坚

  核心提示:全长150公里的浦阳江,始于浦江,流经诸暨,在萧山汇入钱塘江。3年前,这里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遍布,“五水共治”第一枪在此打响。3年后,这里水清岸绿,产业升级,家园复兴,竖起流域治水的新标杆。

  浦阳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会议近日举行,流域内7个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或以上,实现全流域水质达标的总体目标。治水,不仅带来环境之变,更有隐藏其间的村之变、人之变、产业之变。本期《美丽乡村》周刊推出“浦阳江之变”专题报道,记者寻访浦江、诸暨和萧山三地,全方位解读治水给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

  “治污之要,在于农村。”第一篇《活力之源》,走进浦阳江两岸的村庄,察访治水给一度污染、落寞的乡村,如何注入活力,使之走上复兴之路;以治水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是“五水共治”的核心目标,第二篇《转型之道》,寻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矛盾的解法,看新兴产业的风生水起;第三篇《人文之美》,看治水如何促动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态度、乡土情结,乃至基层治理方式、干群关系走向、乡风文明构建的新变化。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因水而兴。浦阳江之变,正是浙江“五水共治”的生动缩影;它标示的,也不仅是一条生态文明攀升之路。

  当工业化浪潮以破竹之势,冲击着浦阳江两岸的乡村时,人们曾欣喜若狂:也许,这意味着更好的生活。

  若干年后,再度审视黑臭的河流、被污染的土地时,人们开始沉默:这里,还是我们熟识的家园吗?

  2013年,萧山的尖山早已不尖,这里的石矿渐渐被挖空,尖下山村的塑料厂老板姜建云不得不思考何去何从;在依浦阳江而建的诸暨浣南村,早已成了城中村,看着横流的污水,村民杨孝明准备去城里居住;在浦江通济湖旁的前吴村,面对环绕的垃圾,老村干部吴建中酝酿着:把房子卖掉,去厦门养老。

  这是他们在3年前的共同遭遇。而如今,他们的抉择,已因为一场史无前例的治水而改变。

  从浦阳江开始,浙江开始波澜壮阔的“五水共治”实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唤回母亲河的清澈。

  水清起来的时候,两岸的村庄也活了。

  水活了

  村庄不再落寞

  发育于浙江中部天灵岩南麓的浦阳江,穿越清丽山水,向北一路奔腾,在萧山汇入钱塘江。

  20多年前,创富的激情点燃了萧山乡村,孕育了一大批民营企业,不可避免的,是环境的污染,以及表面繁荣下乡村魅力的遗失、人们难掩的失望之情。对不少人来说,离开,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而现在,沿着浦阳江再看这里的乡村,需要换个角度。传统的经济强镇格局被改写,萧山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是浦阳江支流与分流串起的临浦、义桥、戴村、所前、进化、浦阳、河上、楼塔,这8个一度被视为落后的镇。

  它们的转变,有一个共同点:水活了,村变了,人来了。

  浦阳江支流七都溪畔,是戴村镇尖山下村。今年,它成了一个“网红村”。原因是小塑料厂老板姜建云在这里开了家民宿,“这两年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我感觉办加工厂落伍了,原来习惯的生产、经营模式不适用了。所以干脆把厂关了,做和生态有关的事。”

  他看准了村里的好水,投资400万元把旧厂房改造成民宿,共有6个房间,并为民宿取了个诗意的名字:云石星空。

  在网络上,这是个神奇的民宿,因为客人们可以躺在床上或地上,听着潺潺流水声,仰望星空;姜建云也成了“驴友”们口中的“牛哥”,因为民宿虽在小山村,常常“一床难求”,日均营业额超万元。

  尖山下村的故事,在浦阳江畔并非独一无二。

  治水,就像在湖面上投下一粒石子,不断延展出的波纹里,是巧用山水、盘活资源的生态智慧。

  清澈的河水、整洁的环境、乡土的食物……这些曾经在工业化时代不值一提的事物,现在成了独特的资源禀赋。它们呼唤人们留下,吸引人们前来,承载起乡村更多的想象,甚至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浦阳江源头,浦江前吴乡罗源村。治水之后,原先高污染的锡箔加工产业被淘汰,虽然洗去污垢,小村露出新颜,但面临人去村空的窘境。到过这里的人,觉得“这里除了绿水青山,没有任何特色”,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

  一个团队的到来,使一个创意“发酵”,罗源村红遍国内外。中国美院、浙江美术馆的专家蹲点后提出:罗源村应摆脱千篇一律的房屋粉刷模式,打造全国第一个彩色乡村。

  顽皮的黑猩猩抓着农民伯伯的草帽、憨态的小象流连于荷塘夜色、慵懒的加菲猫趴在墙头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3D艺术画跃然墙上,色彩斑斓的罗源村宛如织锦镶嵌在浓绿的山坳中。

  游客来了,路透社、美国之声新闻网等国外媒体也来了。最多的一天,进村旅游的车量达5000辆。罗源村,如网友所说,“给点颜色就灿烂”。

  然而,如何让因治水淘汰落后产业的村庄,看到绿水青山带来的希望?毕竟,“网红村”的民宿只是个例,彩色村庄似乎也难有说服力。

  幸好,浦阳江治水带来的乡村复兴实践,还在继续。

  村变了

  家园透着智慧

  诸暨城郊,浦阳江畔,江南府农家乐极为“低调”。

  这间3层楼高的农家菜馆,与周边农居房并无区别。说是餐馆,楼里楼外寻不着一块招牌,以致初次光临的客人得费工夫寻找一番。

  但从去年11月营业以来,“江南府”出乎意料地火了,前来用餐者络绎不绝。40岁的农家乐经营者杨孝明感慨:“吸引人们的,不仅是农家美食,更是江边的美景!”

  杨孝明的家就在餐馆隔壁,与缓缓流淌的浦阳江隔了一道堤岸。

  过去,浣南村是一个环境脏乱差的城中村,居住着240多户人家。村内老旧住宅遍布,绕村而过的浦阳江经常浑浊不堪,周边杂草丛生。村民们多靠出租房屋维持生活,外来人口集聚,经济条件稍好的村民,纷纷搬到了市中心。

  浦阳江水环境治理攻坚战打响后,紧邻浦阳江的浣南村最先感到治水带来的变化。“不仅水质变好了,沿江景观带也建起来了,出门就能看到风景。”村主任杨祖然说。

  行走村中,一排排白墙灰瓦的农居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的空地种上了花草和蔬菜,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浦江阳边,一簇簇茂密的水草丛与芦苇荡随风飘荡,把水岸装点得别具诗意。

  亲历着浦阳江的巨变,杨孝明欣喜不已,去年租了邻居的房子,开出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初衷只想为亲友聚会提供一个场所。不料,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慕名前来的食客越来越多,江南府的名声不胫而走,如今每月营业收入有十来万元。一直做建筑工程的杨孝明,头一次尝到了“卖风景”的甜头。

  更多的投资人,因为水环境的改变寻路而来。一位原在市区经营的餐饮店主,看上村民杨瑛家在村口的3层小楼,签了5年租期,即将开出又一家农家乐。村民们也高兴,因为房屋租金水涨船高了。

  不仅如此,村里计划选几幢条件较好的房子,改造成民宿,收益由村民共同分享,顺便带动手工艺品、土特产销售。当然,更令人惊喜的是,今年以来,20多户原先搬到市区的村民陆续搬回了村里。

  沿江寻访,能找到不少这样原本可能被城市化浪潮淹没的村庄,找到了全新的发展路径,一点点恢复着乡土的活力。治水,正如引擎,因其提供的动能,使绿色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

  当浦阳江两岸曾经的脏乱差、低小散、重污染消失时,摆脱了传统路径依赖的村民,也参与并期待着更多新兴、绿色产业,在村庄里崛起。

  在萧山进化镇城山村,当地从进化溪沿线景观提升到扩大成“全镇域景区化”,成功引来投资10多亿元的旅游大项目“天域·开元”,成为萧山“旅游南进”战略中重要的旅游枢纽。

  在浦江浦南街道石埠头村,各种物流运输车辆来回奔忙。告别水晶加工后,这里已变身为“高大上”的江南网商园,全村实现无线网络覆盖,471间新建排屋100兆宽带入户。2015年2月开园后,已吸引152家电商入驻,今年预计实现产值7亿元。

  浦江黄宅镇的大棚葡萄基地内,每逢葡萄季,客商络绎不绝。水晶业整治后,大量民间资本开始流向现代农业领域。2016年,浦江大棚葡萄栽培面积达5.3万亩,涌现出146个专业合作社、235个家庭农场、1万余种植户,前景一路向好。

  一颗颗种子,播下了乡村复兴的希望。

  人来了

  活力注入乡间

  治水的实践,也在诠释着美丽乡村的终极内涵:让乡村生活更有诗意。

  慢生活,这个近年来频频出现的词汇,已在浦江前吴乡前吴村有了实证。

  67岁的老村干部吴健中,如今就在体验这样的生活:静坐在水上栈道,面朝通济湖,饮一杯茶,让人忘记时间流逝。兴之所至,吴健中挥毫作诗:“何来改天换地,通济湖旁既是。处处黑瓦白墙,沿途靓丽村庄。”

  在吴健中的诗里,对于水和乡村变化的歌咏是最多的。

  曾经,当水晶小作坊、锡箔加工坊、养殖场、废塑企业的污水、废渣直排河道,生活垃圾抛入湖中,通济湖成为垃圾湖,美丽的家园不复往昔时,这位农民诗人沉默了。他想:要不就把房子卖了,搬去厦门和女儿同住吧。

  还在犹豫中,家乡的水却出现了让人惊喜的变化。前吴乡的污染企业先后关停,11万余平方米环湖违建全部拆除,清理河道、生活垃圾2047余吨。原先连农业灌溉都嫌脏的通济湖水,现在已达2类标准,成了备用水源。

  根据统一规划,村庄还开始了硬化绿化,沿湖建起了水上栈道和观景平台。

  现在,吴健中吟诗作画又有了雅兴。今年初,为响应乡里发展乡村旅游的号召,他还拿出30多万元养老钱,把家里的三层小楼装修一番,开出了民宿,“给村民带个头,顺便把家收拾好,就在这儿养老啦。”

  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在村里的咖啡吧小坐片刻,吴健中觉得“乡村生活,就应该这样。”

  乡村的诗意,沿着浦阳江的水,一路向东。犹如水润万物,村庄的活力,也正在浸染城市。

  冬日和煦,风景如画、充满野趣的湘湖畔,游人如织。经过3年环境整治、产业转型和景观建设,萧山湘湖三期工程迎来了收获季节。

  这是浦阳江治水的点睛之笔。今年10月揭开面纱的2.8平方公里湖面,加上已建成的湘湖一期、二期,面积相当于又一个西湖。从此,萧山城区有了“蓝心绿肺”。

  曾经的湘湖,只见烟囱、不见风景。闻堰街道长安村党委书记王泉福从小生活在湘湖边,在他收集的资料照片里,湘湖越变越小——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口增多、工业化进程加速,人们开始围湖造田,建造工厂。“高高的烟囱林立,电线密密麻麻,村道越来越狭小。”王泉福这样形容。

  突破,始于湘湖改造工程,当地誓把退地还湖、还湖于民进行到底。如今,这里不仅成了百姓休闲旅游之地,更是萧山城区的防洪调蓄工程。“低小散”产业退出。134家企业拆迁,或是关停,或是进入产业集聚区。城中村居民告别“蜗居”,307户拆迁居民全都入住安置房小区。

  蜕变中的湘湖,铺陈出自然美景。这里,152公顷花田花海绽放,彩色环湖自行车道环绕,定山、压湖山两个湖中之岛静立……

  变化,在水,在人,在村,在城。城市在此优美转身,市民在此诗意徜徉。

  如果说,越来越多的村庄和村民享受到“五水共治”带来的红利,那么他们,也将为这片土地注入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有故乡的人,才知道如何热爱并守护属于自己的土地。

  这一方山水的故事,还在叙述。

标签: 治水;萧山;浦阳江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