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02日讯(见习记者 薛文春)昨天上午,钱江晚报记者接到了一通读者打来的投诉电话,更确切地说,是吐槽电话。和我们曾接到了无数读者来电一样,对方在电话里说的只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但这件小事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这个槽点也曾在很多人的心里默默闪过,只是很少有人真的把它当回事提出来罢了。
这位读者李女士说的,就是金华公交车上翻来覆去播放的几个广告片。用她的话说,好多年了都不换,质量还不高。"其中一则祛痘广告,看得我都快吐了!”
之所以大费周章地找媒体投诉,是因为连她都没想到,她的吐槽得到了办公室不少同事的附议,原来大家都不爱看。
乘客
单曲循环式的治痘良方,看得我都快吐了
李女士今年42岁,电话中,她点名批评了K20路公交车,因为她在四牌楼附近一家公司做财务,家住香格里拉花园附近,每天上下班坐的就是这趟车,对车上的广告非常熟悉。也就是这几条雷打不动的广告片,半年来没少给她的通勤路添堵。她说——
每天早晨8点多,我从"香格里拉花园”站出发,到"四牌楼”站下车,全程15个站点。下午5:30左右,我再按照原路返回。这一路上,翻来覆去就播放那几个广告片,其中一则祛痘广告,看得我都快吐了。
有时候,刚一上车就看到屏幕上在放这个广告,声音不算大,但是还是能听到,我都差不多能背出来:"还担心脸上的痘痘、痘印去不掉吗?来xx,不管您是哪种痘,我们都能统统帮您解决。”
和复读机一样,差不多2分多钟的广告,间隔10分钟就要听一次,真是崩溃。路况好的时候,半个小时就到了,听三四遍差不多;有时候堵车,次数更多,弄得人很心烦。
后来我在办公室和同事说起来,没想到好多人都看过这个广告,都说很烦。一上车就痘痘,算怎么回事啊?
为了核实李女士所说的内容,记者先后搭乘了K20和K37路公交车,发现情况的确存在,而且不满的乘客并不在少数。在K37路公交车上,记者随机采访了两位乘客。
"好多年了,广告好像就没怎么更新过,有时候想抬头看看有什么新闻没有,结果又是那几个广告,公交公司就不能换个花样吗?”40岁的应先生说。
年轻人的反馈更直接,21岁的大学生小黄说:"都是垃圾广告,我才不看,一上车就戴上耳机自动屏蔽。”
公交集团
全市200多辆公交车上的广告,都是外包给同一家公司负责的
其实不买账的岂止是乘客,连开车的公交司机也很苦恼。K20路公交车司机王师傅一天至少有七八个小时待在车上,视频显示器就在他的后上方,过年期间播放的饮料广告,他听得都烦死了。"到后来,我都能背得出下一条是卖什么的。”
不论是乘客还是司机,大家的意愿比较一致:广告可以放,但公交公司能不能把广告内容筛选一下,多放点乘客喜欢看的。
对此,公交集团的回应是:公交车载广告是承包给金华源动力传媒有限公司的,公交集团按照相关部门规定,会不定期上传一些公益广告在公交车上播放。
金华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巴士广告的卢经理透露,公交集团和这家公司达成的协议中要求,对方播放的视频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公益广告占比至少三成,其余播放内容都由该公司负责。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200多辆公交车安装了车载电视,从安装到内容播放都是这家公司负责。
承包商
会增加一些公益广告,尽量让乘客满意
记者辗转联系到了金华源动力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华,对于乘客反映的车载广告内容枯燥单一,他说公司也有自己的难处。"作为靠乘客收视率生存的传媒公司,我们也希望视频内容做得更加丰富有趣,乘客喜欢看了,我们的广告业务才会更多,但是限制太多,实现起来相对困难。”
李志华所说的难处之一,是版权。"近几年国家对音频视频传播版权都加强了管理,不能随意从网上下载内容来播放,否则公司要承担法律责任。”他告诉记者,公司曾尝试过接触一些节目内容制作机构,但过程并不顺利,所以目前公交车载广告基本上是商业广告和政府部门提供的公益广告。
难处之二,自然是业务量不理想。"去年到现在,广告片数量不多,因此在播放的时候,循环次数会显得比过去几年多。”李志华说,今年他们会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增加一些公益广告,尽量让乘客满意。
记者手记
请珍惜这块小小屏幕
学学BRT
多弘扬一点正能量
采访中,包括李女士在内的不少乘客,都提到了近段时间新开的BRT快速公交线路。他们说,同样是公交车载广告,BRT上的就显得高大上多了,除了商业广告外,还会播放金华文化公益片,婺剧院、燕尾洲公园、武义江等金华特点景点都有展示。
记者也特地跑去试乘了一次,的确,BRT车载广告内容要比普通公交车丰富一些,配合的背景音乐也比较悠扬,给人一种舒适放松的观感。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一块小小屏幕,为什么BRT上可以做到的,在普通公交车上就做不到呢?
记者从知情的业内人士那里打听到一些说法。有人说,按理只要更换车上的广告内容卡就可以了,但全市200多辆公交车都归一家公司管,工作量大人手不够,懒得去换了;还有人说,BRT是政府的新动作,当然要在广告内容上有高配置。
不管这些说法有几分实情,但事实是,这个城市中有越来越多的市民不认同普通公交车上的广告内容,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困扰,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牛皮癣”。那么,有关部门能不能也多听听李女士、应先生、黄同学等乘客的声音,珍惜这块小小屏幕,多弘扬社会一点大金华文化,多传播一点正能量呢?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