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一千多年前的永康胡公 为啥到今天还在“涨粉”?
2016年03月17日 06:25:09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见习记者 蒋欣如

  浙江在线03月17日讯(钱江晚报见习记者 蒋欣如)3月15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栏目"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再次推出专题,号召大家学习永康籍的北宋名臣胡则及其家规——以国为重的为官准则和刚正不阿的道德风范。

  这是该网站第三次推出来自金华的家规专题。前面两次分别是浦江的"郑义门”,兰溪的诸葛"诫子书”等家规家训。

  在目前为止,总共20来期的专题中,为何对金华情有独钟?是因为这些家规,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滋润心田、催人向上的积极作用。

  今天,我们想晒一晒八婺大地上的家规家训,希望对后人有所启迪。

  胡公有多牛

  他是当时金华的学霸

  当了47年的好官

  说起北宋名臣胡则,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但说起永康方岩的胡公,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一千年多年前的文官,为什么现在还得到这样的推崇呢?

  胡则按现在的说法是个学霸,是宋朝婺州第一个进士。之后就一直当官,活了76岁,做了47年的官,是三朝元老。

  一千多年过去了,老百姓还记得他,当然因为胡则是个好官,实行"力仁政,宽刑狱,减赋税,除弊端”的政治主张。

  胡则的政绩之一是敢于为民请命。据《宋史》记载,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八月,长江、淮河流域大旱,很多老百姓都饿死了。但官府仍在催逼缴纳吴越时期延续下来的"身丁钱”(人口税),许多老百姓为此离乡背井。

  69岁的胡则挺身而出,接连上书请求免除江南各地的身丁钱。仁宗皇帝英明,下诏永远免除浙江衢(今衢州)婺(今金华)两州百姓的身丁钱。

  百姓们知恩图报,在各地建庙立祠,胡则被尊称为"胡公”。当年,建立在衢婺两州城乡的胡公小庙有上百所之多。

  胡公是怎样教子的

  最快乐的事是读书

  后代出了很多进士

  公元1034年,72岁的胡则终于退休了,朝廷按例加封兵部侍郎,归隐杭州。在勤廉为民的同时,胡则十分注重后代的培养。早年在永康方岩建读书堂,在寿山坑建重楼,以方便后代读书。晚年又和其弟胡赈创立了胡氏祖训,在家族中言传身教,历经宋元两代传承。

  胡氏家训讲了什么呢?

  一注重个人修养。提出"家道盛衰,皆系于积善与积恶而已”、"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侥幸心”,教导子孙后代做到善恶分明、积善行德。

  二是强调为官清廉。家训中提到"为官心存君国”、"为官当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先忧后乐,鞠躬尽瘁”等,为胡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及胡氏后代人才辈出、官身留名作了最好的诠释。

  三是特别崇尚学习。一再教导子孙"为人者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即使冥顽,纵有开悟之时”。正是这样的谆谆教导,成就了胡氏后人寒窗苦读的传统。

  据史料记载,继胡则之后,胡氏一门进士及第多达54人,仅胡库一个村明清两代举人、秀才、贡生就有近200人,当官的人很多,而且大多是清官。

  后人说家训

  离开永康多年

  但胡氏家风却一直影响着我

  胡氏后裔、浙江古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胡浙平

  胡浙平说,自己虽离开永康多年,但胡氏家风却一直影响着他的工作和生活。

  "我过去曾担任浙江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在我看来,胡氏家风在今天,尤其对于当今的官员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胡浙平觉得,家训更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人最快乐的事情应当是读书,最重要的事应当是教育子女。我从小教育女儿,与人为善、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就像当年我父母教育我那样。这些东西,在我们看来都是理所应当的东西。从小到大,我和家人从没和邻居红过脸。”

  胡浙平从事了26年的教育工作,与学生打交道。"二十几年来,我和学生们聊得最多的是,就是要热爱我们这个国家和怎样传承我们的文化。”

  这样旁人看来有些"说教”味道的教育方式,却颇受学生们的好评。胡浙平回忆说,去年,他曾经在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上过2个小时的党课,讲的主题相当严肃,"说的都是些‘理想与信念’,但整堂课下来,400多名同学没有一个低头玩手机,也没有人交头接耳。这让我感到,90后的孩子们还是能够接受这类教育的,需要的只是一个合适的方式。”

  永康现在"百工之乡”的名声

  离不开胡氏家训

  永康市胡公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胡国均

  胡姓是永康第一大姓,现在永康几百个村子,三万多人,都算得上是胡公的后人。尽管胡则亲手编写的家训还未能找到,但明代家训成文后,后世胡氏子孙都会在家训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承,并写入宗谱。

  同时,胡则家训还以更为喜庆的姿态融入了永康人的日常,比如方岩庙会,便是由胡公的祭祀活动演化而来的。

  每逢农历八月十三日胡公生日那一天,永康还会举行被称为"迎案”的迎胡公活动,不少外出打拼的游子也会专程赶回来参加,热闹得像春节。

  别看永康现在工业发展起来了,早年间的永康,可以说得上是穷山恶水。那个时候,永康资源少,人又多,人们只好外出打拼,或靠读书从政,或靠手艺吃饭。永康现在"百工之乡”的名声,也与胡氏家训中提倡的"崇学”和"勤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胡氏家训对胡氏后人来说,并不是只是有形的规矩,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激励。

标签: 永康;胡公 责任编辑: 周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