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体验农耕文化
浙江在线03月17日讯"妈妈在土灶台上炒着菜,父亲在下面烧着柴火,一家人和乐融融地围着土灶台吃饭唠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不少村庄被小区所代替,如今这样有着乡土气息的场景已经越来越少见了。新都市人如何寻找这些小时候的乡愁,也成为了网络里的热点话题。
以前洋的才稀奇,现在土的更稀奇。在我市不少农村地区农耕文化体验也随之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带来了不少创业的机遇。
小区邻居节搬回了农村里
拾起浓浓人情味
记者上周末参加了一场小区居民的邻居节,居民们把餐桌搬回农村,带着孩子重新品味祖辈们所传承的那种乡土味道。
当天,婺城区玉龙社区就趁着举办邻居节的活动,将活动场地定在了高桥村的农耕文化园,组织社区居民在文化园的土灶台前,用各自带来的菜争相展示了厨艺,又增进密切了邻里关系,着实热闹了一把。"有很多年没有看到这个土灶台了,我还是小时候在奶奶家瞧上过几眼。”"还是用土灶台热闹,烧出来的菜感觉也好吃些。”社区居民李先生兴奋地说。
居民王峰先生的父母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大学毕业后在婺城新区买了房子定居,父母也从老家接了过来。王峰说,他几乎每周都要带着父母回老家看看。
"我自己特别喜欢土灶烧饭的味道,那种感觉城里的煤气灶是不会有的。我自己明白我的根还是在农村。”
王峰说,邻居节办在这种农耕文化味十足的地方也很好,可以促进邻居间的交流。"农村最美丽的不就是人情味浓吗?现在住在封闭式小区里,很多时候邻居长啥样都不知道,现在有这么一个地方给大伙交流,一举两得。”
农耕文化有机遇
农民创业要抓住
在农耕文化园里,被社区居民热捧的土灶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走进农耕文化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农耕文化长廊,左边六只石磨,各自相近却略有不同的形态传达了不同年代的信息,右边长廊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农耕农具,有杆秤、蓑衣、豆腐篮、簸箕……农耕文化园的负责人倪竹勇向记者一一介绍着眼前这些器具的由来和搜集经历。原来他一直热衷于农耕文化,在三四年前,他就有了想创办农耕文化园的想法,因为农具并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他就跑遍金华市,四处搜集农耕农具,每当看到钟意的农具,而老农不愿出售时,他承诺把产权留给老农们,将作者的名字刻于器具上,用于展示用途,绝不私自售卖。就这样,花费了两年的时间,搜集了不少的农具,展示于长廊内。
倪竹勇告诉记者,他设计的土灶得到了最近络绎不绝前来预约的群众们的点赞,真的很开心。目前土灶台有30多个,可以同时容纳100多人前来聚餐。"现在的孩子们不知道年味是什么,也不了解中国古时一些传统的农具工具使用方法。”他的最初设想是,想让孩子们更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光要了解,还要付诸实践。于是请来专门做土灶的老师傅,订制了这30个土灶。
"你别说,现在很多居民就喜欢到我们这里来过周末,因为我们这里土得特别有味道。我看过段时间我们还要扩大规模。”看着灶台上的炊烟,倪竹勇踌躇满志。
体验农耕文化
让孩子们留住"乡愁”
说起创办农耕文化园的由来,其中还发生了些小趣事。倪竹勇说,在儿子读初三那年,有一天,家里烧鱼没有葱,妻子便嘱咐儿子下楼去买葱,结果儿子却拿了一把大蒜回来,这让倪竹勇哭笑不得。虽说买葱是件微不足道的事,却引起了倪竹勇的深思,他反复思考着,如今的孩子们成长在城市里,还是太缺少与大自然接触,太不接地气了,长此以往,下一代的发展非常堪忧。于是,他决定建造一个校园学农基地,圆了孩子们的"田园梦”。
沿着文化长廊往里走,就有一片约30亩的农田,倪竹勇将这块地用大棚覆盖,划分出两大块学农区域,一块是免费提供给学校孩子们学习农耕的区域,一块是一家三口休闲农娱的聚乐部。倪竹勇希望,可以提供婺城区范围内学校孩子们一个免费学农的良好环境,在学农之余,还将孩子们的劳动成果拿出来爱心义卖,让孩子们得知家长们赚钱不易,并将自己的劳动所得学习管理,自我分配。
"人生而当知出处,我现在带着五岁的儿子来这里就是要他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王峰一边带着儿子挖土,一边笑着告诉记者。他说,要让儿子和他一起留住这份乡愁,不光带着他去农家乐玩或者去农村走马观花,更要让儿子体会农民的生活和辛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