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5日讯(钱江晚报见习记者 陆欣)凌晨4点半,项东利索地起床。坚持了20年的作息,生物钟比闹钟准多了。
说起来,每天凌晨4点半是她起床的生物钟,可她连续的睡眠时间极少超过两小时。在外人看来,这个女人的晚年生活太不幸了。丈夫刚到退休的年纪,就突然瘫痪,生活不能自理。
可是在这个女人自己心里,从来就没有幸与不幸这根尺。
项东1944年出生,是金华市婺城区宣传部的退休干部;丈夫胡志成,年轻时是英姿飒爽的空军军官,转业以后是金华广电集团的技术男。在1996年那场意外之前,他们的日子一直过得平淡幸福,而照顾瘫痪丈夫的这20年,项东也努力用乐观做到不离不弃,波澜不惊。
不过是家里换一个人当支柱嘛。
二十年如一日,她细致地护理丈夫,光记录三餐、大小便和服药剂量的流水账,就已经写到了第40本。她记录的是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的日常,可支撑这一切的,却是夫妻间深沉得不能再深沉的爱。
180度的转变
1996年12月,56岁的胡志成在一场会议间歇去了趟厕所,许久都没有出来。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是摔了一跤,还是怎么了。只知道,同事们找到男厕所里时,看到他坐在那里,已经不认识人了。
送到医院抢救,医生诊断:小脑出血。
手术后,胡志成左侧的脑门去了一块骨头,语言中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再也不会说话了。
"这个老黄牛,工作太拼,太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了。”从这天起,项东的生活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但她说起这场变故,也只有这句满是心疼的"抱怨”。
这种转变,是实实在在的。
20年来,项东每天的作息是这样安排的:
4点半起床,给胡志成垫好屁股,清理口腔,喂早饭;每天泡脚半小时,早晚给他按摩各半小时,每隔2小时翻身一次;每天刮胡子,每半个月理发一次,冬天半个月洗澡一次,夏天3天洗一次。
胡志成的床边,一定会有一个粉红色的三角枕头。这是项东给他翻身时用来借力的,这样的枕头,她已经不知道用坏了多少个。
除了这事无巨细的照顾,项东还每天坚持翻阅各种医学类报刊杂志,看到任何对丈夫病情有利的保健品和治疗仪,只要在能力范围内,她就会去买来。各种保健方法,她也都尝试着去学,医生给她丈夫针灸,她就在一旁记穴位,久而久之,竟也学会了。
1%的乐观
采访的过程中,项东一直笑着,哪怕讲到一次次把丈夫从鬼门关拉回来的经历。
"我就是一个乐观的人,苦哈哈过一天,开心也是过一天。”她说。
在瘫痪的20年里,胡志成一共住院12次,抢救7次。
2004年,胡志成血糖飙到40.6,紧急住院。医生告诉项东,成年人空腹血糖正常值是6.1以下,这回老头子被救回的希望只有1%。
听到这句话,项东笑了。
"你心肠这么硬啊,老公都要活不下去了,竟然还笑。”当时的接诊医生很不理解。
"医生,你误会我妈妈了,我爸抢救了7次,一次希望是0.5%,还有5次是毫无希望,这百分之一,对她来说是最高的了。”她笑着不说话,儿女们帮腔解释。
有了项东的支持和照顾,胡志成特别坚强。虽然不能说话,无法交流,但他能体谅妻子的艰辛,只要身体还扛得住,就坚决不住院。因为他知道,一住院,项东又有好多天不能睡觉了。
"我们老头子很可爱,在医院里找不见我,就会哇哇大哭。”说这句话的时候,项东嘴角还是笑的,但眼角却含着眼泪。
40本流水账
1996年12月,胡志成病倒。1997年,项东开始给他记录日常生活的流水账。
最开始,是想通过记录来掌握丈夫的大小便规律。后来,血压,早、中、晚的膳食,服药剂量和时间,保健治疗时间和情况,每一样都详细地记录在笔记本里,笔记清晰,字迹端正。
记者随手翻开一本,上面是这样写的:2008年7月21日,小便0:10、0:45、1:15……这一天凌晨到晚上11点,项东记录胡志成一共小便了32次。
20年来,这样的流水日记从未间断。
记者数了数,项东已经写满了39本,现在正在写的是第40本。
了不起的项东,还改编了一首歌,每天给胡志成唱一唱。歌名叫做《我爱你》。里面有句歌词是这样写的:"我将永远守候着你,精心护理好你,渴望用爱创奇迹,还我一个能自理的你。”
听到这首歌,胡志成有时会哈哈地笑,有时会呜呜地哭。
当记者在项东家中采访时,胡志成的小妹正好来找项东商量家事。
"虽然大哥瘫痪在床20年了,但我们遇着事还是习惯来找大嫂商量,让她出主意。”胡志成的小妹告诉记者,他们兄弟姐妹8人,现在父母不在了,大嫂就像妈妈,是他们的主心骨。"我大嫂真的好,没有大嫂,我大哥早就没有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