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与秤的“不解之缘” 钉秤人应德印与秤相伴的50年坚守岁月
2016年04月21日 16:51:21 来源: 金华日报 胡清波 朱挺

  应德印来回打磨着一根秤杆

  浙江在线04月21日讯"笔直一身无节目,斑斑星点最分明。秤斤注两知轻重,大象鸡毛均可衡。”这首七绝诗道尽了"秤”这一凝聚民间智慧的度量衡工具的内涵与效用。

  一只粗糙的大手高高拎起秤杆,油光锃亮的秤杆一头弯钩如月。因为挂着沉甸甸的货物,秤杆另一头高高翘起。此时,同样沉甸甸的秤砣被麻利地挪到秤尾———整杆秤瞬间与天地平行。这是儿时记忆中的画面,更是千百年来市井中司空见惯的场景。

  记得小时候,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卖蔬菜水果、大米粮食、瓜子小吃的,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杆秤,称量着货物,也称量着良心。

  秤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曾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大件”。钉秤是精细活,在"斤斤计较”之间,做秤人精细制作,毫厘必究。

  30多年前,永康工匠凭着钉秤的手艺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鼎盛时曾有全村青壮劳动力都外出钉秤的现象。然而,在电子衡量器具日益普及的今天,手工秤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少,钉秤这门手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曾离去,默默坚守着祖传的钉秤行当。在古山镇金江龙村钉秤人应德印的身上,记者看到了老一辈匠人无怨无悔的坚守。

  昨天,记者走进了应德印的工作室,一位头发斑白的老者戴着老花镜,对着阳光,满是老茧的双手拿着锉刀来回打磨着一根秤杆。驻足观看了许久,应德印才发现记者的到来,赶忙招呼记者。

  老匠人与秤的"不解之缘”

  今年64岁的应德印出生在一个"钉秤世家”,14岁时,他便跟随父亲应章妙学习钉秤手艺,成为那段时期"五金工匠走四方”中的一名年轻匠人。他挑着沉甸甸的担子,足迹遍布江西、安徽等地的山山水水,与钉秤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之缘”。

  提起自己制作的各种秤,应德印如数家珍。"你看,这是500克的红木杆秤,也叫珠宝秤,曾经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友人。”应德印神情里满是自豪。他说,这一杆小小的秤,需要耗费8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好几天才能做一杆,现在的市场价是2000元。

  应德印的荣誉室里贴满了奖状:2009年荣获浙江省手工艺博览会最高奖《天工奖》,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2012年荣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优秀演示奖,获永康市十佳"百工名匠”荣誉称号……

  "我钉秤最大的特点是用金丝镶嵌秤花,斤头上钉有八仙的八宝(葫芦、长扇、宝剑、道情筒、铃花夹、箫、花篮、荷花)、琴棋书画、十二生肖、狮子麒麟等景物,文化味比较浓厚。比如秤上钉有飞马,意喻‘马到成功’,非常吉利,老百姓很喜欢。”应德印说。

  小小秤里蕴含"工匠精神”

  应德印每天早上6点起来钉秤,在工作室一坐就是一天。"钉秤是个精细活,必须‘斤斤计较’,容不得一丝马虎。一杆合格的秤,最基础的要求就是精准。”常年的劳作让应德印的眼睛渐渐吃不消。有时,眼睛实在酸痛得厉害,他就会闭目听广播小憩一会,养足了神又投入新一轮的工作。

  "别看一杆秤不起眼,要扎扎实实做好需要的工序可多了。”应德印介绍,选料、冲料、刨圆、磨光、浸泡、加工、钉秤星、再磨光……这些大工序内还包含很多小工序。

  为了把秤做得更加精美,甚至做成艺术品,应德印喜欢用金丝镶嵌秤花,光这项工序的繁琐程度就让人咋舌。把图画钉进木杆秤,首先要对选取的图案简化处理,再把图画的框架画在木杆秤上,然后用手工钻出一个一个小孔,把图案拼凑出来。一个相对复杂的图案,往往要钻1000多个小孔。钻完小孔,将金丝一点点塞进小孔,再用小锤子捶打,金丝组成的图案就固定在杆秤上了。

  应德印创造性地在木杆秤上融入十二生肖、称心如意等民俗元素,更采用小叶紫檀等上等红木,秤花用上金丝、银丝。他将成品装入精美的红木盒内,俨然成了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秤在我眼里不仅是度量的工具,更是蕴含了公平、公正的‘秤文化’。在钉秤的过程中,更是对一个人专注、毅力、创造等方面的考验,这就是我眼中的‘工匠精神’。”应德印不久前花了4万多元购入一根大红木,他想制作一杆能够冲刺"吉尼斯世界之最”的大型手工秤。

标签: 杆秤; 责任编辑: 冯一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