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俊在志愿表上签下名字。
浙江在线05月06日讯 (钱江晚报通讯员章一平 记者朱浙萍)昨天上午,在金华市婺城区红十字会举行的宣传活动现场:一位头发花白的大伯戴着眼镜,趴在桌子上,在两份《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了他本人和妻子蒋瑛的名字。
老人今年62岁,名叫梁文俊。他父亲梁宗茂是金华首位遗体捐献者。
"人死了,为何不做最后一件好事。将遗体捐献出来,可以救治其他人,这样的好事应该多做!”这是梁宗茂生前在《自愿捐献遗体登记表》中写的一段话。
父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梁文俊。今年4月,夫妻俩决定一起填写志愿表,捐献遗体。60岁的蒋瑛身有残疾,行动不便,因此由丈夫来到现场代她填写。
父亲是金华首位遗体捐献者
走进梁文俊家中,客厅里只有一张老式的四方桌和几把椅子,显得有些简陋。但房间整洁、干净,物件摆放得整整齐齐。
梁文俊以前在化肥厂工作,后来当了个体户,妻子蒋瑛因为下肢残疾,平时就打打零工。儿子工作前,家里经济比较困难。
梁文俊小心地捧出了全家的相册、父亲的遗体捐献证书和一摞材料。
2011年1月7日,85岁的梁宗茂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遵照老人的遗愿,家人第一时间联系了区红十字会,把遗体捐献出来。梁宗茂成为金华市遗体捐献的第一人。当时,这一突破传统观念的行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梁文俊回忆说,父亲是上世纪40年代的高小毕业生。50年代初,他曾担任过小学教师。可惜婚姻不幸福,离婚后,梁文俊由母亲带到山东抚养,直到12岁才回到父亲身边。
由于户口等条件限制,梁文俊一直未能入学读书,回到金华后,为了赶上进度,梁文俊就在父亲的辅导下,花了4个月的时间,将一至三年级的课程全都学完,直接进入小学四年级就读。
在朝夕相处的生活里,梁文俊深刻地感受到了父爱。父亲干过个体户,后到化肥厂当工人。父亲带着他和妹妹,赚钱养家,辛苦可想而知。
"父亲从小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但他一直很乐观,喜欢交际,喜欢打桥牌,从不强求什么,在他眼里,一家人幸福比什么都重要。”这样的观念,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梁文俊和妹妹。
儿子儿媳接力作出捐献遗体的决定
虽然父亲梁宗茂已经离开5年多了,梁文俊一直用自己的方式缅怀父亲。他不设碑文、不立坟墓,清明时也不焚香放炮。想父亲的时候,就翻出以前的相册,一页页翻看,他还传承父亲的爱好,喜欢打桥牌。
梁文俊回忆说,父亲退休后喜欢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有一次,父亲从电视上看到了一则捐献人体器官的报道,就产生了死后捐献遗体的想法。
1999年,当年74岁的梁宗茂就立下遗嘱:身故之后把遗体捐献出来,如果遗体不要,就把眼球、眼角膜、心脏、肾等捐献给需要的病人。
父亲还说,死后不要发讣告、不要送花圈、不要烧香放鞭炮。只要把遗体抬进医院把有用的器官捐献出去,余下的部分火化。
"人和动物其实没区别,死了之后同样回归自然。捐出遗体,我们看来也不是什么大事情。”受父亲的影响,梁文俊很自然地就作出捐赠遗体的决定。
妻子通情达理,丈夫一提议,一口就答应了。
让梁文俊欣慰的是,夫妻俩的决定得到27岁儿子的大力支持。
从小受家人的影响,虽然家里清贫,但儿子从小热心公益,在大学时就多次无偿献血。参加工作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就如数捐给金华市慈善总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