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大学毕业回乡做小篾匠 如今和李宗盛一起成为顶级手艺人
2016年05月10日 05:25:24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黄娜

  钱利淮十分享受竹编的乐趣。杜国平摄

  浙江在线05月10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黄娜)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手艺人”火了一把,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了"工匠精神”。所谓的工匠,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

  5月14日,由文化部非遗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指导支持的"国匠荣耀中国手工艺创新盛典”将在深圳举行。全国共约40名顶级"手艺人”入围,其中不乏汪涵、李宗盛这样的知名人士。乌镇的钱利淮也是入围者之一,今年32岁的他,是一个篾匠。

  大学毕业后,钱利淮放弃在杭州的工作,回到老家继承"祖业”。当时,家人说他"没出息”。在乌镇,传承了上千年的竹编工艺,被老一辈的人认为是没前途的行当。

  大学毕业重回小村庄

  继承祖业做了个小篾匠

  建镇1300多年的乌镇,有很多老底子的手艺,蓝印花布、三白酒、丝锦、手工酱等,其中还有一项竹编不得不提。乌镇陈庄,曾是竹编交易集散地,特别是"陈庄竹篮”,一度风靡上海滩。

  陈庄村祖祖辈辈靠做竹编器具营生,可自从塑料、金属等工业器皿出现后,竹编工艺从此没落,技艺无人传承。

  在乌镇西栅景区,有一面巨大的竹匾墙,是镇上地标性的景点,加上旁边几家专卖竹制品的铺子,见证了陈庄竹编曾经繁荣的历史。

  这块5米高的巨大竹匾,就是钱利淮的父母花一个月时间制作的。

  即便在当地已是很有名的手艺人,可当钱利淮大学毕业后,打算放弃在杭州的工作回老家继承祖业时,父母根本无法理解。受工业生产冲击,干了大半辈子篾匠的父母,早就认为这是个没前途的行当。

  钱利淮毕业于浙江科技学院,当时从事环境设计的工作。

  把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就是不想他走父辈的老路。"你都大学毕业了,还回来当篾匠?”那段时间,村里老人见面就数落钱利淮"没出息”。

  钱利淮不喜欢环境设计,只喜欢老手艺。祖祖辈辈干了这么多年的竹编,不能从自己这里断了传承。

  四处拜师、改良传统工艺

  最初没有人看好他

  一个行将消失的行业,光靠一腔热血,想要复兴是不可能的。

  一开始,就在钱利淮向家人说出自己的豪言壮志的时候,他自己心里也没底。他决定从头学起。

  温岭、东阳、嵊州、安吉,甚至跑了趟四川,拜访老篾匠,了解各地技法,潜心学艺。

  那些老师傅大多五六十岁了,基本上找不到传人。钱利淮上门拜访,每个人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看上去老师比学生还高兴。钱利淮越发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

  东阳竹编大师胡正仁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作品卖进了上海淮海路的奢侈品店,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人能把手艺传承下去,"学竹编要沉下心、忌浮躁,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做到,你来学,我把能教的都教给你。”

  当然,更多的人表示不理解,"你学这个干啥?竹编费时,又赚不到钱。”

  一直持续到2011年,钱利淮开了家淘宝店,卖出的第一个宝贝,就是一只售价600多元的竹编包。这让他重拾信心:想要老手艺"活”下去,必须赢得年轻人的市场。无论是工艺还是审美,都要改良,手艺需更精细,产品要简单实用兼具美观。

  "我一开始就不想把竹编弄成工艺品,也不想走传统的粗制滥造的老路。”钱利淮说。

  从"卖产品”到"卖手艺”

  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竹编

  在钱利淮带领下,村里又响起了"噼啪”的破竹声。竹编,第一道工艺是准备篾条。"这几乎是最难的,最细的篾条直径仅0.25毫米,几乎和人的头发丝一般细,全靠手工拉出来。”

  他说,做竹编,没有什么秘密,做出来的东西好坏全在手上。

  2013年,钱利淮开了家工作室,请了村上4个老篾匠,对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时间花得多没关系,但产品一定要精细、美观、实用。”

  老师傅们做了几十年,手法已经定型,很难改变。钱利淮发现,自己无论怎样和老师傅们沟通,做出来的东西还是老样子。

  碰壁后是迷茫,思索了很久,他才想起自己的初衷,"传承这门技艺,让竹器再次进入寻常百姓家。”

  是的,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他选了24种竹制品,制作过程简单、有趣,成品实用。他打算给每一种都编制教材,制作半成品的材料包,拿到书店、网上推广销售。

  目前已经完成了杯垫、果盘、提篮、钥匙扣、小花篮等几种,打上他的"竹芸工房”的品牌,"刚刚推出来,反响还不错,下单的人蛮多。”

  不过,钱利淮最大的梦想,是让竹编成为一门学科,进入学校。

  他也积极进行尝试,在乌镇植材小学、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授课。他的材料包非常受欢迎,学生们上手很快,"下课铃响了,大家还沉浸其中,很享受自己动手的乐趣。”

  这让钱利淮很高兴,"要让竹编回归生活本源,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竹编,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现在推崇‘工匠精神’,我没给自己设目标要做个‘匠人’、‘大师’之类的,就是对竹编有最初的热爱,想和更多年轻人分享,让更多人传承,不要让这门手艺消失就好,其他的,都是意外收获。”小伙子说。

标签: 竹编;手艺人 责任编辑: 冯一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