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因为同样的教育梦 夫妻教师坚守山乡箬阳从教41载
2016年11月18日 15:24:33 来源: 金华日报 叶骏

  浙江在线11月18日讯 一座大山,几所村小,一对夫妻。41年来,从晨曦到晚霞,从少年到中年,夫妻俩无悔坚守,携手撑起了山里娃求学的希望。面对大城市的就业机会,他们选择了深山;面对年幼的女儿,他们选择了学生;面对渴望知识的山里娃,他们约定坚守一生。

  这就是婺城区箬阳乡中心小学教师汪方明、童月清夫妇的故事。去年,他们获评“信义金华·最美人物(金华好人)”之敬业奉献类奖,这是政府和社会对他们坚守与付出的最大肯定。

  17岁的他第一次登上讲台

  11月初,带着深秋的凉意,从教41年的汪方明和妻子童月清依然坚守在箬阳山里,这里还有幼儿园的几个学生需要他们照料。从上个学期开始,箬阳小学大部分师生来到位于安地的仙源湖实验学校,他们夫妇是最后的“留守教师”。

  今年58岁的汪方明,出生于箬阳乡罗坪岭后自然村。他的父母以务农为生,家境贫寒,全家兄弟姐妹7人。作为寒门学子,汪方明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在学校里成绩也名列前茅,可惜初中毕业后没能继续读书。

  1975年,汪方明正值17岁。这一年,箬阳乡校缺少教师,作为曾经的优等生,汪方明很快被校长请去当代课老师,月工资18元。当时乡校200多名学生,只有10多个教职人员,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也差。“那时我自己还是个小孩,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身高只有1.5米,体重才七八十斤,站在讲台上一点也没有老师的样子。”有一次,上级分管领导来听课,见到了汪方明,马上蹙了蹙眉,他质问校长:“你怎么请一个小孩子来教书?”校长正了正身子,回答:“汪方明是从我们学校毕业出去的,成绩很好,我对他有信心。”

  汪方明很感动,他想尽办法努力提高着自己的教学水平,并抓住各种师资培训班机会努力学习。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每周进城学习,汪方明都要凌晨三四点钟起床,拿着手电筒走几十公里的山路到外畈村,再从外畈坐公交到市区。可以说是摸黑出门,又要摸黑回家。汪方明来回奔波了五年,与他同时报名的很多老师,唯有他一人坚持了下来。

  1986年,汪方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师文凭,还幸运地获得了“转正”的机会,从代课老师转为公办教师。也就在这一年,汪方明在朋友的介绍下,与童月清相遇,两个有着同样梦想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因为同样的教育梦,他们走到了一起

  童月清1968年1月出生于白龙桥后童村,是家中长女,底下还有两个弟弟。读到高中,童月清由于家庭原因被迫辍学。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也为了供两个弟弟读书,童月清后来去了原金华县周儒乡当代课老师。那年,她也是17岁。

  当代课老师没有固定工资,收入全按课时计算,平均下来每个月只有20多元。对职业的热爱,战胜了困苦,4年来,童月清辗转于周村、石坞等村小的讲台,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学子。1988年9月,箬阳乡罗坪村小请她当代课老师,直到1997年,童月清开始了9年、一个老师上课的教学生涯。“罗坪村小共有三个年级的孩子二三十人,老师却只有我一个。除了给他们上课,我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学校没有食堂,只有一个蒸饭的灶头。每每上完课,童月清还要带着孩子们上山砍柴,生火做饭。

  当时,童月清已与汪方明相识相爱,夫妻俩每次相见,都要穿越几公里的山路。但因为同样的教育梦,两个人的心始终相连。1989年,汪方明和童月清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同年,他们的女儿降生。生完孩子后,童月清很快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因为没时间照顾孩子,她特意请了一个保姆,每月支付30元的工资。“当时我的工资一个月才20元,汪老师就劝我,不要再当代课老师了。我也想过放弃,可看着讲台底下的孩子们,实在是舍不得。”童月清说。

  1993年,童月清报名参加大专函授的课程,夫妻俩同进同出,经常还带着女儿去上课。经过了3年的努力,他们双双拿到了大专文凭。童月清也抓住了机遇,从代课老师转为公办教师。

  1996年,汪方明任箬阳乡中心学校工会主席,兼任数学老师。2000年,村小撤并,童月清也转入箬阳乡中心学校,从此两个人再没离开过,一干就是16年。

  山区更需要有爱心的老师

  “教书得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山里的乡亲。”让山里娃走出大山,是汪方明夫妇一生的心愿。几十年间,夫妻俩从未耽误一天课程,教学精益求精,学生成绩常名列全乡前茅。“箬阳乡有一对好老师”的声名远播。

  山高路远,户散人稀。有些孩子选择了住校,夫妻俩又义务帮忙照顾。童月清说,外面只知道山里留守儿童很多,但很少关注到家庭完整的问题。其实,山里孩子有很多是父母离异的。这些孩子,一没有学习条件,二没有父母关爱,成绩普遍不好。如果老师再不多关心他们,也许他们的一生就不会再有希望。所以,她现在更不可能离开这里。

  和童月清一样,汪方明也坚持“一个学生也不能放弃”的信念,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个别家长因为家庭困难想让孩子辍学,汪方明总是不厌其烦地上门做工作,并力所能及地帮他们完成学业。

  1993年,汪方明来到箬阳乡中心学校,这里只有一栋木楼,学生住楼上,教室在楼下。1995年,学校新造了一栋综合楼;后来尖峰集团捐助新造了一栋教学楼;2006年,学校增加了幼儿园;2007年,国家拨款建造了宿舍楼;前几年,箬阳乡中心学校铺设了塑胶操场,还以高山足球为特色取得骄人的成绩……可以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汪方明、童月清夫妇见证了这所学校的发展历程。

  “汪老师,你还记得吗?去年公路塌方公交车只能开到黄阳,你和童老师就赶到黄阳等着我们,把我们带回学校。山上的石头一直在滚落,我好害怕呀!不过一看见您,心里就踏实了。汪老师,谢谢您!……”

  在大山里执教41年,汪方明和童月清的好,被孩子们牢记心中。比起“老师”这个角色,他们更像是孩子的父母,除了经常要接送孩子到各个村里,他们看见班里生活困难的孩子,就会将自己女儿的旧衣服、旧鞋送出,从生活点滴去关心、爱护他们。


标签: 教师;从教;山乡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111855552765863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