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1日讯 最近日日放晴,胡汉津喜上眉梢。他的“汉府婺窑”作坊门口,十几条木架上,满满地摆上了瓷器坯子,要趁这上好的太阳晒一晒。虽然这年头机械发达,就算是十天半月不见日头,客户催得急,他也会用烘干机来烘,但烘干跟晒干终究不同,最终的成品也会不一样。
同一条木架上的瓷器坯子个个一模一样,摆起来煞是好看。为啥这么像?同个模子压出来的呗!如今的瓷器生产早就实现了标准化,除了少量精品还在使用传统的“拉坯”工艺以外,其他产品第一步都是用模子压出来,或者用模子灌浆制成。但模子做的,边角上难免有些瑕疵,或是中间有小孔,需要人工“修坯”,或增或减。修好的坯子要拿去晒,之后用800度的火来烧,这叫做“素烧”,烧出来的就是陶瓷了。白白净净的陶瓷要人工上釉,釉也是泥做的,上好后与坯子的颜色差不多,看不出有多漂亮。上好以后晾干,再去“釉烧”,这回要1200摄氏度,这期间白色或粉色的外表发生氧化,成了温润如玉的青色,这才是传说中的“青瓷”。虽然有模子帮忙,但整个生产过程中,人工还是占了80%以上,成品的质量好坏,全看匠人的手艺。
胡汉津的年纪并不小,却是个新匠人。几年前他还是一家外贸企业的老总,因为喜欢上了婺州窑,就结束了原先的生意,在武义这个在宋代曾经有100多个窑同时起火的婺州窑生产重镇里,每天亲手拉坯、修坯、绘画、雕刻……把所有的时间精力献给了他的宝贝瓷器们。
为什么喜欢瓷器?胡汉津说,因为这是一种“不确定的艺术”。在开窑之前,你根本没法想象最后出来的成品会是什么样子,有的中途烧裂,直接成了废品;有的发生“窑变”,不再是原先设计的颜色。这样的事情遇到得多了,瓷器匠人们多少有些迷信,他的窑上用红纸剪成了个大大的斗方,写了四个字“开窑大吉”。
那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去捣鼓婺州窑呢?胡汉津说:“是不忍心。”婺州窑在宋代曾是古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茶圣”陆羽将婺州窑茶碗定为天下第三,但元末明初衰落后便无人识。近几年,金华民间有不少匠人致力于恢复婺州窑制作,胡汉津的“汉府婺窑”与同行们的最大不同是,把目光集中在“日用品”的生产上,茶具、饭碗、酒具、花插、香插,都是老百姓平日里常用的东西。他说,出土和传世的婺州窑文物,多为茶碗、罐、壶、碟、水盂和鸡首壶等,这可以看出婺州窑具有显著的民窑特质,千年前本就是平民百姓所用的日常器具。
“这是跳刀法,几秒钟里要在表面划出几百道,别人只用在艺术品上,而我这里的普通茶杯上也有;茶壶盖上的堆塑,我们进行了符合现代审美的改造;这个碟子用了双色釉,一面是青釉,一面是黄色的灰釉。”在“汉府婺窑”位于武义县城的陈列馆里,胡汉津指着产品一一介绍。所说的工艺,都来自千年以前的婺州匠人;成品的器形则比较符合现代审美,可以走上普通人的茶几、书案、饭桌,乃至用于西式的咖啡馆。他觉得,婺州窑瓷器只有进入更多的平常百姓家,婺州窑文化才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扬,婺州窑的发展空间才会更加广阔。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