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老人手掌被一吨重机器砸烂 医生4小时奋战保住了手
2016年12月30日 06:31:19 来源: 浙江在线 李婓铭 李鹏 侯明明

  浙江在线12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侯明明 通讯员 李婓铭 李鹏)约一吨重的机器砸到手上,顿时皮开肉绽,血肉模糊。

  这惊险的一幕发生在一名84岁的老人身上。幸运的是,医生没有放弃,将一只七零八落的手掌重新拼接完成,最后还成活了。

  前天,出院多日的张大爷来到东阳市人民医院手外科复诊。他在众人面前稳稳地拿起一个花瓶,高兴地对医生说:“真没想到,我还能够拿起碗吃饭。”

  机器把手轧得皮开肉绽

  医生选择了“保手”治疗

  事情要从9月17日说起。当晚7点左右,东阳市人民医院手外科医生陈红飞接到急诊电话,有一名患者左手被机器严重轧伤,急求治疗!

  7点15分,陈红飞赶到医院,马上了解伤情。

  患者张大爷,84岁,被一台压纸箱机轧伤,左手掌被撕开,张开大大的血口,创口里面肌腱断裂,8块腕骨全部脱位,内部肌肉部分挤出,连接手部的主动脉血管也已破裂。鲜血还在汩汩外流。

  在手外伤中,如果骨头、血管、肌腱、皮肤成分中有三种受伤,就达到了截肢的指征。张大爷四样全占,加上高龄,一般医生要是想规避风险,会选择截肢,更稳当。

  可是,陈红飞医生是个坚定的“保手党”,他有他的打算。

  “选择截肢,最直截了当,但患者永远失去了左手;选择保手,困难重重,但老人的生活质量会更好。”陈红飞想为患者拼上一拼,这是他的一贯作风。

  患者家属也强烈支持保手,为陈红飞扫除了最后的顾虑。

  花了一个多小时拼腕骨

  医生成功做完手术第一步

  20点10分,手术开始。

  陈红飞的手术思路非常明确:先修腕骨,再修肌腱,第三步接动脉血管,然后缝补皮肤。

  但是第一步就很难,人手部腕骨共有8块,分为两列,每列4块,按照一定的序列排列。由于机器极强的冲击力,导致腕骨脱位,手术第一步就是要把这8块骨头按照本来的位置排列。

  说来简单,操作起来却极其复杂。

  因为8块腕骨都有各自的形状,比如月骨,如月形,三角骨,长有三个角,豌豆骨,形状如一粒圆圆的豌豆。但是,天工造化,每块骨头之间都能实现无缝对接。

  摆在医生面前的困难是,要将两块有曲度、有弧线的骨头分毫不差地用克氏针“焊接”到一块,如果第一块与第二块拼接时稍微有点偏差,就会导致接下来的工程“谬以千里”。这有点像修堤坝叠石头,地基不牢,地动山摇。

  其次,留给医生的手术空间狭窄,患者原本撕开的皮肤放在那里,不允许医生为了手术便利而擅自划破皮肉,增大患者伤口,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医生只能小心翼翼地在有限的空间里,沉着、耐心地操作。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时还要推倒重来。

  最终,陈红飞用了12枚克氏针固定,花了一个多小时,才算走完这第一步。

  修复尺动脉

  让手存活的关键一步

  随后,陈红飞医生又快马加鞭实施第二步——修肌腱。

  肌腱就是人们常说的“筋”,筋断了就不能动,虽说肌腱重建不难,可是,血管重建却极考验医生能力。

  人手部的血供极为丰富,主要来源桡动脉和尺动脉,这是两根保证手部活动的命脉线。但陈红飞在检查中发现,患者的桡动脉被轧后缺损较多,已经没法修复。现在只剩尺动脉,如果尺动脉再不能重建,那么这只手的存活率基本为零。

  华山一条道,尺动脉修复已是背水一战,只许成功。

  在5倍显微镜下,陈红飞仔细操作,运针如飞。看似娴熟的动作之下,蕴藏着细微的技巧,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

  手轧伤的处理,难度远远大于切割伤。因为轧伤造成血管大面积挫伤,血管壁组织被破坏,极易引起术后栓塞,危及患者生命。所以,陈红飞每下一针都慎之又慎,让患者避免术后风险。

  0点34分,血管重建成功。

  东阳市人民医院第X手术室的无影灯在整整亮了4个小时以后,终于熄灭。

标签: 医生;尺动脉;人民医院;截肢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