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修缸补甏”老手艺人的执著与坚守
2016年02月23日 10:17:12 来源: 南湖晚报 记者 赵丽焕 徐志达 通讯员 庞卫华

  浙江在线02月23日讯每到春节,沈荡这座悠远宁静的小城就会比往常"闹猛”一些,小时候的玩伴如今都已长大,难得的相聚,说说陈年趣事,引得一片欢笑;与好久不见的亲友小酌一杯,亲密依旧。

  沈荡,位于海盐县的西北部,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孕育了勤劳、淳朴的民风,也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散发着阵阵醇香。

  "修缸补甏”,这门颇具年代感的技艺,已鲜少出现在小镇居民的视线中,如今被列入"第五批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51岁的黄建根是目前海盐沈荡酿造有限公司唯一一名"修缸补甏”的手艺人,至今仍在守护着这门老手艺。大年初六,小镇上浓浓的年味还在不断蔓延,记者走进了黄建根的家,听他和家人讲述他与缸甏之间的情缘以及他们的生活故事。

  19岁就开始"查漏补缺”

  黄建根家就在嘉南线的旁边,从村头沿着一条石子路往前走,就能看到他家的三层楼房。

  "修缸补甏”这一门老手艺,对于干了大半辈子的黄建根来说,已是十分熟悉,也成了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从19岁起就跟姨夫学了这门手艺,这些年一直都做这活。”黄建根告诉记者,他的姨夫是绍兴人,1984年,年轻的他就跟着姨夫学"修缸补甏”技艺,"我姨夫的这门技艺是家传的,那时候做这个行当的大多数是绍兴人,那边做黄酒的比较多嘛,这行比较吃香,我们这边基本没什么人做。”

  "当时父亲身体不好,家里田地没人忙活,我就回来了。”黄建根是家中的老大,还有两个妹妹,手艺学成之后,他放弃了留在绍兴的念头,回到家乡,但他一直都没搁置这门手艺。"农忙的时候,我就在家里帮忙,等到农闲时,我就去‘修缸补甏’。”黄建根说,他先后去过江苏和宁波等地的酒厂做"修缸补甏”工作,还去杭州萧山的酒厂做了一段时间。

  1994年,黄建根进入海盐沈荡酿造有限公司,一直做到了现在。斧头、榔头、凿子,是黄建根"闯荡江湖”的必备家当,30多年做下来,他对这门技艺的每一个步骤都熟稔于心。"修补前,要先用小斧头敲几下,听声音,好的和坏的声音不一样。”说起"修缸补甏”技艺,黄建根的眼睛都亮了,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记者,修补时,要先用凿子在酒坛的裂缝处轻轻凿出一条细沟,然后把铁攀打上,固定在裂痕的两边,再洗干净,等坛干了再用树脂等拌好的原料填满细沟,这样坛子就补好了,补完之后,隔天就能继续用了。"开始时的凿是比较重要的,要掌握好力度,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这都是慢慢做精起来的。”黄建根笑着表示。

  耐住寂寞"守护”传统技艺

  从家里出发到酒厂,大概10分钟的车程,每天早上7点半,黄建根就来到工作的地方,开始一天的"查漏补缺”。

  做"修缸补甏”工作,需要耐心和毅力。夏天在棚里特别热,冬天的时候,手会龟裂,原来一起学的很多师兄弟都改行了,但黄建根一直坚守着。在沈荡酿造有限公司,他一待就是20多年。

  "刚进公司时,缸、甏的数量比现在少一点,这些年慢慢多了起来。”黄建根说,他一年中很少有放假的时候,只有过年时才会空一些。"裂缝小的几分钟就能补好,碰到破损比较严重的,半小时也不一定能补好。”酒坛在循环使用中难免磕磕碰碰,每天,黄建根都要跟它们打交道,在他眼中它们是"宝贝”,修补完了之后,他都会把它们一个个摆放整齐。伴随着一阵阵"叮叮当当”的声音,一个个缸、甏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酿出的酒、酱油也愈加醇香。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酿造企业工艺的提升,缸、甏这些用具已经淡出了历史舞台,"修缸补甏”人的身影似乎已经渐行渐远。近几年,对"修缸补甏”这门传统技艺的关注有所提升,2014年还被列入了"第五批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建根有时也会受邀去表演这门技艺。"前年,一个福建人对这门技艺很感兴趣,特地来找我,他走的时候我还送了他一套修补工具呢。”

  "小的时候跟着爸爸去厂里,看他‘叮叮当当’忙着觉得挺好玩的,但长大之后发现,真要长期做的话,还是有很大挑战的。”在一旁的儿子黄琪笑着说。

  希望这门手艺能有人传承

  凭着一技之长和那股"闲不住”的劲头,黄建根和家人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2003年,原来的老式两层楼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新式的三层楼房;2012年,家里还为当兵回来的儿子添置了一辆轿车;前两年儿子黄琪开了家汽修店,黄建根和老伴时常会去帮忙。去年店关了,儿子去了嘉兴的一家公司上班,儿媳妇则在余新经营着一家店。

  不知不觉,51岁的黄建根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儿子也已成家立室。2014年底,小孙女的降生让这个家庭更加热闹,黄建根的老伴自然而然地担起了照顾小孙女的任务,一家五口其乐融融。"每天我下班回来,只要电瓶车一停,小孙女听到声音,就要嚷嚷着让我抱了。”说话间,黄建根的脸上满是幸福。

  在黄建根家的三层楼房旁边就是一条河,"这几年,河水变干净了,去年家里的田都流转了,听说今年村口通到家门口的石子路也会修成水泥路,越来越方便了!”

  从进沈荡酿造有限公司开始,黄建根就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修补工作,一直坚持到现在,还是他一个人。这么多年来,沈荡酿造有限公司破损的缸、酒坛都是经由黄建根的手一个个修补好的,但他却没收过一个徒弟,"现在我们这边干这个行当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这个活挺苦的,又枯燥,年轻人都不愿意干。”对于现在的生活,黄建根十分满足,在他的心里,也十分牵挂这门手艺的传承问题,"有过让儿子学‘修缸补甏’技艺的念头,但年轻人觉得太枯燥,也就作罢了。”

  "我从工作以来,就一直做‘修缸补甏’的活,如果有人有兴趣学,我非常欢迎!只要还做得动,我也会一直做下去!”

  [记者手记]

  我的老家在海盐沈荡,一座温婉闲适的小城。"修缸补甏”这门传统技艺,对于80后、90后的我们来说,可能搜罗不出相关联的记忆,但在老一辈人眼中,则是彼时艰苦朴素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采访中,也勾起了很多儿时的回忆:帮妈妈去村口的小卖部买瓶沈荡黄酒当做菜用的料酒,馋的时候奶奶拌的那一碗酱油饭……有人说,酒坛也是需要时间积淀的,老坛子吃饱了酒,存酒更香,"舌尖上的美味”,与这些传统技艺分不开。

  春节假期,闲下来,走在乡间小道上,河水变清了,曾经的猪臭味闻不到了,老家这些年发生了很多的变化,黄建根就有这样的感触,也有着隐约的担忧,像"修缸补甏”这样的老手艺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

  那个年代,凭借着一技之长,黄建根有了养家糊口的资本,小日子也越过越好。如今,或许它的社会需求少了,但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所幸,像"修缸补甏”这样的传统技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标签: 艺人 责任编辑: 冯一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