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02日讯清明,每到这个节日,人们特别怀念故去的亲人。在嘉兴学院医学院的东北角,有一块特殊的纪念碑,为"无语良师”们而建。石碑上一个个闪光的名字背后是逝者庄重的决定——将自己的器官、遗体捐献出来。因为他们不平凡的决定,或让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生,或让身处黑暗的人再见光明,或为医学教育和科研事业作出了贡献。
昨天上午,嘉兴学院医学院的学生和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家属以及嘉兴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无语良师”纪念碑前献上菊花,深深鞠躬,缅怀这些大爱奉献者,向他们的凡人善举致敬。
又有16个闪光的名字
刻上纪念碑
昨天上午9点,身穿白大褂的嘉兴学院医学院学生和从各地赶来的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并排而站。他们一个接一个走到纪念碑前,献上手中的菊花,并深深地鞠上一躬。
吕水龙、王炳耀、陈敏娟、戴玲玲、朱士花……纪念碑上16个新刻的名字格外闪亮。据嘉兴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共有遗体捐献者和器官捐献者各8人,目前已有60个捐献者被永远地铭刻在这块纪念碑上。
刻下一个名字,只需要十几分钟,但作出一个捐献的决定,并不那么容易。在遗体(器官)捐献过程中,最难过的是捐献者的家属。昨天,家属们抚摸着纪念碑上亲人的名字,勾起无数回忆,忍不住落泪。
"我母亲是一个思想很先进的党员干部,很早她就有这样的想法了,要把自己的遗体奉献给国家,为医学事业作出贡献。说实话,一开始我们作为家人不太能接受。没想到,几年以后,她自己一个人去红十字会登记了,告诉我们这是她最后的愿望,让我们一定要帮她完成。”昨天一早,陈敏娟的女儿史松柳从上海赶来,这是她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悼念活动。去年,91岁的母亲在嘉兴休养时突发意外去世,作为女儿,史松柳最终完成了母亲的心愿。
"看到纪念碑上刻着母亲的名字,这一刻,我也感觉到很自豪。”史松柳说,大家集体悼念的形式很好,"本来还有些担心,现在这样,有一个地方让我们悼念,我每年都能过来看一看。”
"无语良师”
延续生命的火把
"遗体捐献,精神共天地永驻。无语良师,爱心与日月同辉。”医学院的学生们尊称遗体(器官)捐献者为"无语良师”,也叫"大体老师”。
昨天,大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代表诸佳燚为"无语良师”献上了花篮,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说,在平常的实验过程中,唯有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才对得起这些捐献者。"今年我们新开了一门局部解剖课,第一堂课上,看到这些‘大体老师’,我并没有预想中的害怕,而是一种震撼,是对这些遗体捐献者的敬意。”
"首先,我们很佩服,也很感谢这些捐献者,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推动了我们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嘉兴学院医学院办公室主任姜肖明坦言,学习现代医学首先就是从认识人体结构开始的,作为医学院来说,有很大的需求,"现在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有越来越多的人自愿为医学教育事业作出这样的贡献,我们很感动。”
据了解,从1991年第一例遗体捐献登记以来,截至目前,嘉兴市红十字会办理遗体捐献申请登记的市民有256人,已实现遗体捐献40人,办理器官捐献申请登记的有141人,已实现器官捐献20人。
"我和我爱人薛兴官是一块儿进行遗体捐献申请登记的,他2010年去世了,实现了愿望,将来我也会走他的路。”家属王海静告诉记者,受爱人的影响,孩子们都很支持,"因为这件事不但有利于国家医学教育事业,也是对殡葬制度改革的一种推进。”
生命是美好而短暂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在生命终结时,仍为全社会作出最后的贡献。他们的生命火把将继续燃烧,就像刻在"无语良师”纪念碑上的名字一样,永垂不朽。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