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田园城市,此心安处是吾乡
2016年04月25日 05:01:02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王晓婕 陈培华 县委报道组 范冰洁

  开栏的话:今年以来,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全省各地上下同欲谋发展、凝心聚力抓落实,探索出许多特色做法、创新举措。本报今起推出《走读浙江点睛县市》专栏,聚焦各县市中心工作,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鲜活生动的典型报道,展现我省各地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稳健前行的风采。

  浙江日报讯(记者 王晓婕 陈培华 县委报道组 范冰洁)不用远离家乡,农民可将土地流转就近就业,或自己经营土地,这一切都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意愿。

  嘉兴海盐县作为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解开了多年禁锢农村发展的"最粗一根绳索”,推进了就地城镇化。

  眼下,海盐通过就业方式转变与公共服务延伸等方式,探索出一条低成本、高效率、多选择的农民就地城镇化之路。

  城乡二元鸿沟正在慢慢消弭。城在乡中,乡在城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幅全境城镇化发展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连日来,记者蹲点海盐采访,走村串户,记录下就地城镇化中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小故事,试图记录农民生活在就地城镇化后的变化。

  农民权益城镇化

  股权证随身带着走

  四月的田野,生机盎然。

  50岁出头的农民陆建明,跟地里的庄稼一样,精神抖擞。"没想到,我用流转的土地作抵押,很快就贷到了160万元。”在海盐县元通街道青莲寺村,陆建明经营着一个叫百合美的家庭农场,眼下正在扩建种植大棚。

  解陆建明燃眉之急的,是一款名为"农钻通”的金融产品,可以农村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品。"我将流转土地的合同及150亩土地上已建设施的发票等证明提供给银行,很快就拿到了贷款。”陆建明说,按一个大棚造价1万余元来算,他又可扩建100多亩。

  在海盐,农民不仅可以凭借土地经营权贷款,还可以办理农村住宅抵押贷款、农村股权质押贷款。"海盐在全省最早实现了农村‘三权’金融产品的全覆盖。”海盐县农办副主任方忠明说,推进农村产权的流转、抵押、置换和入市,有效激活农村发展活力。

  农村产权明晰了,农民才能放心进城。一张集体资产股权证,让集体资产变成村民手中不断增长的活钱。"以前就怕进了城,集体资产没了份,现在拿到股权证后,我们在城里务工、经商就没了后顾之忧。”武原街道东门社区的村民顾其明,不久前领到2000元分红。如今,海盐农民只要持有一张股权证,就可以得到村集体资产的分红、表决等权益。

  让农民"洗脚上岸”,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很重要。近年来,海盐重点围绕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村集体经济股权等"三权”进行确权,使这些资源的资本化流动成为可能,真正实现农民的生产、生活要素"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为此,海盐建立了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和城乡一体化产权流通市场,以解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同时增加其财产性收入。

  走进海盐农村土地流转和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大屏幕实时滚动着全县各地的土地流转信息,包括流出方、流入方、流出面积、价格、年限等,农民和经营主体可以通过这里了解流转土地的详细信息。

  有了交易平台,从前农户之间口头约定流转造成的纠纷消失了,流转的效率也提高了,海盐县还成立了风险基金,一旦某一方出现变动,基金可以保障损失方的权益。

  目前,海盐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发证工作全部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率达97%以上,村集体经济股权确权率达100%。方忠明算了一笔账:该县已改制的村集体资产2015年可分配收益9553万元,村均91万元,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目前,海盐土地承包经营权累计流转土地18.05万亩,加上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4.78万亩,规模化经营率达70.1%。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同时,促进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已催生了400个规模经营主体,其中家庭农场212家。

  农民就业城镇化

  养猪户变成"上班族”

  匆匆扒过几口早饭,年过六旬的陆校珍就出门"上班”去了。

  她上班的地点不是企业车间,而是她最熟悉的田地。"这里上班按小时计算,可以回家接个孩子、烧个饭,很自在。”陆校珍说,成为百合美家庭农场的工人后,她主要负责照料大棚蔬菜。现在,她已是一个小团队的负责人,去年一年收入5.6万元。

  要在以前,这钱赚得没这么轻松。前些年,陆校珍除了要打理自家的4亩田地外,还养了几十头猪。"种水稻也没啥效益,养猪更是看天吃饭,行情波动太大。”前年,陆校珍家的田地流转,违建猪舍拆除了。经村里劳务合作社推荐,陆校珍成了百合美家庭农场的骨干,打药、施肥、灌溉,她说起现代农业技术头头是道。

  农民变市民,就业是关键。海盐有大量农民搬离农村,住进了城乡一体新社区,安居的同时,就业却成了难题,特别是"5060”人员,他们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缺,就业难上加难。

  这道难题如何解?为提升农民就业能力,海盐在镇、村专门组建农村劳务专业合作社,吸收农村"5060”人员入社,合作社则将承接的劳务服务"发包”给社员,既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需求,也缓解了部分企业季节性缺工难题。

  据了解,去年海盐完成农民项目培训6160人,培训后部分农民在其居住地附近的工业园区从事二三产业,部分则逐步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从事一产。目前,海盐已建立了100多家农村劳务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近两万人。

  百步镇得胜村整村搬迁到集镇后,村里成立了劳务合作社,吸收社员200余人,其中以"5060”人员居多,劳务合作社已与县内多家合作社、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合同。记者见到年过六旬的吴荣宝时,她正在熟练地用细线串连商标。"合作社不仅教我们手工编织技术,还帮我们揽活。”吴荣宝说。

  农民想创业也有新天地。记者来到于城镇三联村的海盐县宏亮农场,该农场是嘉兴市首个家庭农场,成立至今,已累计流转土地1000多亩,主要从事粮食生产经营。在农场但见农具、化肥等都有固定的"安身”之处,种子培育间、收获烘干室,地磅、输送机等设施一应俱全,还有专业的农技人员担任指导员。

  农场负责人张冯良说,农场的一系列配备都按照当地示范性家庭农场标准"量身”打造,按照标准建立各项制度,实现标准化运行。

  公共服务城镇化

  家门口看上好医生

  "幸亏卫生院及时诊断,帮我捡回了一条命。”73岁的朱其观回想起几个月前的一场病,还心有余悸。

  朱其观家住澉浦镇澉浦村,一天午后,他突感胸闷、胸痛,浑身虚汗。见状,家人立即将他送往澉浦镇卫生院。入院后,医生立即对其检查,并将心电图第一时间传往海盐县人民医院。那头,海盐县人民医院心电图会诊中心主任陈勇给出心肌梗死的诊断,并指示立即急救、转院。

  "县人民医院的放射会诊、心电会诊等七大中心,与我们卫生院共享。”澉浦镇卫生院院长顾荣华说,现在不仅医院硬件设备更新速度快,卫生院还与海盐县中医院结对,每周都有专家来坐诊,并由专家带着卫生院医生查房,手把手教授。

  数据最有说服力。去年,澉浦镇卫生院门诊数量达13万人次,门诊量比上年提升12%,小病进社区率达75%以上。"县里大医院的药,这里基本上都能配到。”朱其观动了手术后,定期到卫生院复查、配药。药房医师告诉记者,卫生院药房基本药物与县人民医院的匹配率达80%以上。

  农民就地城镇化,享受的公共服务越来越好。海盐西塘桥街道居民李方琴一家搬进滨海花苑小区,两公里范围内就有幼儿园、银行、农贸市场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公共自行车租借点也建到家门口。目前,海盐将全县3953个自然村规划为9个新市镇和69个城乡一体新社区,从而引导7.6万农户逐步向城镇、社区集聚。目前,全县已有1.9万户农民搬进城乡一体新社区,共享品质生活。

  每周三上午8时,武原街道文昌社区居民程静韵都会准时到家门口的文化站报到。前段时间,街道组织的声乐公益培训又开课了,程静韵得知这一消息后,赶紧向文化站申请报名。

  "多亏了这些专业老师。”程静韵爱唱歌,通过参与公益培训,已成为街道里小有名气的文艺骨干。去年以来,全县乡镇、街道文化站不但硬件上了台阶,服务水平也不断提升,举办文化培训近百期,下村、社区培训1000多次,涉及声乐、书画、器乐、舞蹈等20多个项目,受益的文艺爱好者超两万人次。

  农村养老也有了好去处。百步镇投资千万元建造了全县首家乡镇全托式颐养院,设有床位176张,已吸收"五保”集中供养、残疾人托养、老年寄养人员近100人。截至2015年底,全镇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已达96%。

  眼下,海盐不断加大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力度。水务、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道路交通体系和公共交通网络不断优化,实现了城乡公交的互联互通,公共自行车系统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并正在向镇、村延伸;城乡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全县16周岁以上未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业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新型城镇化的海盐模式

  


  记者手记

  城乡自主迁徙,是流动的幸福

  海盐的农民是幸福的。

  在这里,农民与市民一样,可以毫无顾虑地自主选择就业和生活方式。想种地的农民可以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想打工的农民可以进入工业园区,亦工亦农的农民可以"兼业”。

  变化已迎面扑来。海盐县作为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解开了多年禁锢农村发展的"最粗一根绳索”,推进了就地城镇化。

  沉寂的农村,迸发出久别的活力。海盐农民正走出土地,完成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县城和中心镇也因为人口的集聚,而加快了产业的发展。

  有专家认为,就地城镇化意味着人口在本地聚集,公共服务向中心镇、村延伸,让农民在当地过上现代生活,避免形成"繁华的城市、凋敝的乡村”。

  城乡"鸿沟”在海盐慢慢消弭。异地城镇化让农民在获得市民身份的同时,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保障和情感的寄托,最终还是难以真正融入城镇。海盐县相关负责人认为,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人口布局,才是真正意义上"人的城镇化”。

  改革的路径由此明确。海盐提出实施就地城镇化,即要实现农民权益城镇化、就业方式城镇化和公共服务待遇城镇化。通过"确权、赋能、同待遇”,营造农民城镇化的基础条件。同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农民抱团致富。这些举措有力地保护并提升了农民的权益,让农民有底气"洗脚”进城。

  英国著名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曾在他的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描绘了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问题来处理的妙想——"把一切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

  生动和谐的画卷,正在海盐徐徐舒展。

 

标签: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海盐 责任编辑: 陈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