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嘉兴南湖区用“工匠精神”呵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05月18日 10:42:11 来源: 嘉兴日报 陈洁翔 王韶韵

程国华制作的龙凤花烛

程国华在“装花烛”

冯嘉生的竹刻多层贴青《柘溪客堂图》屏风作品

冯嘉生在贴青后的竹子上进行雕刻

顾去宝作品《双面蚕猫》

顾去宝在给孩子们演示蚕猫的制作

冯嘉生在给黑陶花盆进行切边修饰

冯嘉生黑陶印章《十二生肖》

时良俊在讲述黑陶烧制秘诀

时良俊制作的黑陶《龟砚》

  浙江在线05月18日讯 多年来,南湖区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用专注认真、细致入微的“工匠精神”去挖掘、呵护这些充满历史底蕴的“老宝贝”们。

  去年,南湖区举办了第五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工作培训班,组织非遗项目《样刀》、《画舫制作技艺》参加第五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工作,其中,《南湖画舫制作技艺》被纳入第五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组织开展了嘉兴市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展示展演活动暨南湖非遗馆开馆仪式、掼牛争霸赛、端午踏白船竞赛等非遗活动。

  龙凤花烛

  南湖区的龙凤花烛即是原嘉兴新塍镇观音桥的龙翔号龙凤花烛。这种花烛与纸花烛有很大区别。其一,环绕红烛周边的装饰物皆为蜡质,而纸花烛是用纸剪出花式后蘸液蜡插定在红烛上;其二,龙凤花烛的饰品中含有大量人物形象、动物神兽、植物花卉和吉祥符号,订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在红烛上进行组装;其三,龙凤花烛的龙凤造型为360°围绕在红烛上,称之为“滚龙”。

  龙凤花烛因其蜡质特点,天气炎热便会变形,故制作受气温影响,一般制作时间只在农历十月到来年二月。龙凤花烛的制作,模具至关重要。由花卉、动物、人物、吉祥图腾纹样等组成的几百个模具,使得龙凤花烛的品种、造型、类别丰富多彩,千变万化。

  新塍地属嘉兴,是苏、杭、沪三个城市之间的中央地带。明清时期,新塍便是财富的聚集地,人文的渊薮,文风兴盛。清光绪年间,程寿琪研制立体花卉装饰花烛的技艺,经营龙翔花烛店,生意红火。浙、苏、沪等地的求购者络绎不绝,上海大亨黄金荣过寿时就专程前来订购寿烛。随着手艺人的病逝、城镇的变迁,龙翔号花烛店逐渐没落。而随着龙翔号花烛店的最后一代主人程国华移居嘉兴市博海路,龙凤花烛也渐渐离开人们的视线。该门手艺因只在程家相传,学习者只有寥寥数人,现今只剩下程国华和程国华的儿子曹海荣、曹海明。

  凤桥竹刻

  凤桥竹刻,以刀为笔,以竹为纸,融合诗、书、画、印等艺术特点,制成的雅玩以笔筒、臂搁、插屏为多见,兼具书卷气与金石味,风雅绝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融艺术性、观赏性、收藏性为一体。

  凤桥竹刻以留青见长,并有其独特的反青、多层贴青技术。

  留青,将竹材的青筠留作花纹,刮去花纹以外的青筠,露出的竹肌则为地子。通过青筠去留的多少产生丰富而微妙的变化,以此来表现物象。竹筠润洁如玉,年久微黄,竹肌有肌理,年久则色愈深,色彩、质感对比鲜明。

  反青,与翻簧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选取的不是竹簧,而是青筠,经煮晒压平,胶合或镶嵌在木胎、竹片上进行雕刻。多层贴青,即选用不同色泽的青筠通过多层拼贴后进行深雕,使作品有水墨之分五色的韵味。

  凤桥竹刻主要分布于凤桥镇及周边地区。凤桥竹刻至今已流传二百余年。据《古禾杂识》记载,嘉兴竹刻即源自上海嘉定。明末清初,以留青阳文刻法为特点的嘉兴派是全国竹刻工艺三大流派之一,其中以桐乡竹刻、南湖区凤桥镇民间竹刻最负盛名。

  现今,凤桥竹刻因其工艺复杂,耗时费工,竹刻艺人已为数不多,其中以冯嘉生为主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清明上河图》获首届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天工奖,多层贴青深雕竹刻《拓溪客堂图》屏风获浙江省第二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并有多件作品被省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王星记扇业博物馆、西冷印学博物馆等收藏。

  余新蚕猫

  余新镇一带民间做泥塑历史悠久,泥塑作品十分有名,并代代相传,余新蚕猫就是余新泥塑的一种。

  嘉兴农村自古以养蚕、种粮为主,农民养蚕、囤粮最怕鼠害。清明庙会时,养蚕妇女都要买泥猫放入蚕室内,以求驱鼠祛邪,一时成风,因此将泥猫称为“蚕猫”。余新蚕猫制作材料和工具主要有青紫泥、彩色颜料、木制模具等。现在的蚕猫主要有单面花猫和双面花猫两个品种,也有财神、鱼娃等其它造型。

  2010年起,余新镇中心小学聘请余新蚕猫代表性传承人顾去宝为校外辅导员,全校开设《余新泥猫》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余新泥猫》,并获得“浙江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读本”二等奖。2008年,余新蚕猫被列入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嘉兴黑陶

  嘉兴黑陶烧制技艺通过控制窑内的温度变化,利用炭微粒吸附特性,烧制出黑色陶器。整个烧制过程约20小时,以干柴为燃料,用核桃壳或松木为渗碳主料,主要分为装窑、预热、锻炼、渗碳四步,窑内最高温度可达1150℃,烧制结束48小时后方可开窑。制成的器物主要有香炉、茶壶、砚台、印章等,造型古朴,无釉,具有黑、亮的特点。

  嘉兴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嘉兴黑陶便是源于七千多年前的马家浜文明,嘉兴市南湖区雀墓桥出土的尖脚三足黑陶,是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精湛工艺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许明农与冯国玠将嘉兴黑陶烧制技艺运用于制章,成为黑陶印创始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良俊吸收龙山黑陶“封窑渗碳法”及良渚黑陶“还原窑变法”的工艺长处,经过34次试验进一步提高了嘉兴黑陶烧制水平。

  现今,嘉兴黑陶主要传承人有时良俊、冯嘉生、林军等。其中,时良俊于1992年在嘉兴市举办个人黑陶工艺品展览,2010年帮助吉水小学成立黑陶工作室、建造土窑、担任黑陶社辅导员,他的黑陶工艺品于2001年被评为嘉兴市“优秀旅游商品”;冯嘉生于1996年创建“凤桥镇冯嘉生工作室”,曾为西泠印社百年庆典制作过700方黑陶印,于2014年和刘江大师合作的五方黑陶印被西泠印社“印学馆”收藏。

  黑陶是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是传统汉文化的渊源龙脉,遍布中国大地。嘉兴黑陶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代表,它的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是构成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兴黑陶不仅可以作为生活中的实用器具,也可以是用作装饰空间的工艺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标签: 工匠精神;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 冯一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