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25日讯 他是赫赫有名的拜经楼楼主,以藏书广为人知,但其成就不只在藏书;他是影响深远的乾嘉学者,常载一船书画往来江浙,与多地名士相互酬唱交流文化;他还是一位轻财好施见义勇为的潮乡大善人——
“藏书传承文化”,在文化博大精深的潮乡海宁,自古就有藏书的传统和一大批远近闻名的大藏书家。清乾嘉年间,以拜经楼和“千元十驾”闻名江浙乃至全国的吴骞就是其中一位。
在海宁,很多人只听说乡贤吴骞是史上非常著名的藏书楼——拜经楼的主人,但自拜经楼上世纪30年代毁于战火后,就鲜有人再见过吴骞的著作及其藏书,更鲜有人知晓乾嘉学者吴骞的诸多建树其实并不仅仅在于藏书。
这些天,随着由海宁市史志办公室历时5年点校整理、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5卷本《吴骞集》的正式面世,一个真实全面的吴骞终于穿越历史风尘,在当今学人及广大文史爱好者的眼前重新鲜活起来……
据悉,《吴骞集》是吴骞著作的首次系统整理,该书入列《浙江文丛》,是2015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百余万言《吴骞集》
蓝绿色的硬壳精装封面,116.5万余字,不仅收录了清代著名藏书家、海宁籍学者吴骞的诗文、日记、诗话、随笔等多种作品,还收录了吴骞八十岁画像、吴骞手札、《吴兔床日记》抄本书影等罕见图片……近日,在海宁市档案局(史志办公室),这套最新出版还散着墨香的《吴骞集》刚一露面,就深深吸引了记者的眼球。
据海宁市档案局(史志办)局长(主任)柴伟梁介绍,海宁藏书历史悠久,藏书文化非常丰富,曾涌现吴骞、陈鱣、蒋光煦等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大藏书家,但由于战火等种种原因,这些藏书家的藏书今已散失,其著作也已散失,或被零散地馆藏在一些大城市的图书馆中,未经点校整理,普通人阅读非常困难,“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海宁名人文化,方便更多的人了解、研究吴骞这一清代乾嘉年间的海宁籍著名学者和大藏书家,我们史志办组织人员历时5年集中点校、整理,最终完成了这套5卷本的《吴骞集》”。
《吴骞集》由海宁市史志办公室编,海宁文史专家虞坤林等人点校,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浙江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顾志兴审读,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采用繁体竖排的方式,收录了《拜经楼诗集》、《拜经楼诗集续编》、《拜经楼诗话》、《愚谷文存》、《愚谷文存续编》、《尖阳丛笔》、《小桐溪随笔》、《吴兔床日记》等经典作品。
“这套书是吴骞著作的首次系统整理,入列《浙江文丛》,还是2015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据介绍,《浙江文丛》是浙江省“十二五”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史上规模最大的出版工程之一,也是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的首次全面整理出版。“这套丛书还出版了海宁籍南宋状元张九成的《张九成集》等其他海宁乡贤的著作,但《吴骞集》是全省罕见的由基层单位组织点校整理的《浙江文丛》作品。”目前,《吴骞集》已在全国新华书店上架销售。
学术研究价值大
《吴骞集》于2011年启动收集、点校整理工作,2015年初步完成,2016年作为《浙江文丛》之一出版,历时整整5年,而其真正的史料搜集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海宁找不到吴骞手稿,我就去北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全国多地想方设法地搜集资料,并最终以《拜经楼丛书》刻本为底本,以各图书馆所藏稿本为校本,使海宁乡贤吴骞的著作《吴骞集》以完整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我感到非常开心。”虞坤林说。
虞坤林是位自学成才的海宁史志研究者。他说,自己数十年的海宁地方文献搜集,就是从吴骞的拜经楼开始的,“由于吴骞拜经楼声名远播,我几十年前就开始关注吴骞,当时我去上海图书馆找吴骞资料,因为是善本,人家轻易不让看,常吃‘闭门羹’,但我还是想方设法地抄录了一些。现在看来,我更觉得吴骞的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还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不只记录了丰富的海宁地方史料,还记录了丰富的宜兴地方史料,非常有助于研究乾嘉年间江、浙两省藏书家的生活、相互交往及当时的文化史。”
沈津认为,《吴骞集》中的吴骞日记为吴骞52岁至80岁时所记,前后近30年,“清代名家日记传世者,此稿最为宏富,内容虽属随手笔录,却备载作者本人之经历见闻,有读书笔记、见闻杂录、国朝典故、乡间风俗、友朋往来、藏书史实、鉴赏金石书画、浏览山水等。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在目前所知的乾嘉学者现存日记中是仅见的。它对于研究吴骞的生平和考订吴骞及乾嘉学者的关系提供了极为翔实的材料。其中的《拜经楼分拨总记》作为分单,过去流传不多,乾嘉学者目前也仅见此《分拨总记》,当可视为今人研究吴氏经济状况及封建社会内家庭状况不可多得之重要材料。”
“民国早年支伟成撰《清代朴学大师列传》,此书出版前经国学大师章太炎加以校订,有较大参考价值。在此书中,支伟成所列举的《校刊目录学家列传》就有海宁吴骞、陈鱣。”顾志兴认为,吴骞的日记和诗集真实记录了吴骞和当时同侪的颇多交往和深厚情谊,让人看到文人相重惺惺相惜。顾志兴还认为:“我以为大学里的硕士生、博士生要做《吴骞交游考》是必须读这部日记的,因为这是第一手材料。吴骞的日记和诗集中还包含许多丰富的地方史料,诸如风俗、掌故、婚丧葬俗等,也是当时第一手材料。比如他在诗中提到海宁的蝗神庙称蝗神刘将军,即是南宋名将刘锜,这是我以前读书没见过的。”
德高望重大学者
“清代著名藏书家、苏州人黄丕烈曾得宋书几百种,称其藏书‘百宋一廛’,而与其关系密切的吴骞却称自己的藏书‘千元十驾’,可见吴骞藏书非常多,在当时已闻名江浙。”虞坤林说,吴骞,字槎客,号兔床,海宁新仓人,1733年生,1813年过世,活了80周岁,“据载,他自幼仁厚端谨,因身体不好放弃科举,但他酷爱读书买书,借书抄书校书,自称‘自壮岁以来一无所好,惟酷爱藏书,直以衣食视之’,终得5万余卷,建拜经楼为藏书楼,早晚坐于楼中,尽情阅读。”
虞坤林告诉记者,吴骞的拜经楼建于新仓老家,与海宁袁花查氏的得树楼、黄湾马氏的道古楼、盐官陈氏的春晖堂、硖石蒋氏的来青阁等同为海宁史上藏书名楼,但在众多的海宁藏书楼里,吴骞拜经楼藏书最丰富,影响力也最大,“吴骞先生不但非常注重书籍的鉴别与收藏,还非常注重知识的传播,他生前置舟一叶,名曰‘陶舫’,每年都会载一船书画,往来于江苏与浙江一带,与各地名士交流,共同探讨版本校勘、金石书画之学。他过世后,拜经楼传与子孙,可惜到了1937年,拜经楼毁于战火,所藏板叶亦同归于尽。”
吴骞爱书如命,但并不是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据史料载,吴骞博学多才,为人忠厚,轻财好施,见义勇为,每逢岁歉农民颗粒无收时,他必设法救济灾民,义举为时人称赞,故在江浙一带有着很高的声望。
后世了解吴骞,都说他是大藏书家,其实他的成就,并不只在藏书。“凡金石书画、经史考证、谈诗论艺、文学创作等,都有所建树。”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顾志兴说。据吴骞好友陈鱣所言,吴骞收藏范围很广,有图绘、碑铭、鼎彝、剑戟、币布、圭璧、印章之属,有丹漆、陶瓷、象犀、竹木之器,凡器物上有铭文的,他都一一加以解读,以考证年代等,这证明他的文字学(小学)功底也很深。
当代版本目录学家、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三届理事、上海图书馆特藏部主任沈津认为:“在乾嘉年间的几位重要藏书家中,若以‘德高望重’来衡量,那是非吴骞莫属的。黄丕烈、陈鱣、顾广圻等人也很著名,但我不会送这顶‘帽子’。黄、陈、顾对吴尊重有加,他们的题跋诗文中时有所见,所以是无可置疑的。”
精编研弘扬文化
名人文化是“海宁三大文化”之一,《吴骞集》只是近年来海宁档案史志部门为积累地情资料、弘扬历史文化、扩大名人影响而精心编研出版的海宁古代珍稀书籍之一。
柴伟梁告诉记者,近年来,海宁市档案局(史志办)积极探索与省级部门、高校、出版社紧密合作模式,精选课题,分担经费,编纂出版了一批有较高质量、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史志类书籍,“5年已整理点校出版《海宁县志》等8种19部海宁珍稀史料文献丛书,充分挖掘利用了海宁历代珍贵史料文献,让湮没于尘世的珍稀地方史料文献重新焕发光彩,同时也为史学研究人员提供了研究上的便利。”
“这5年来,我们还整理或影印了《王乃誉日记》、《宋云彬文集》、《朱剑心艺文存稿》、《吴骞集》等5部海宁名人文集(日记、艺文集),这些书大多是该名人文集(日记)的首次面世,文稿所用资料大多是原始资料,名人家属大多热心参与编辑或提供资料。”柴伟梁说,这些书虽由一个县级市的档案史志部门编纂,但因编辑精良,所选人物影响较大,所以影响面都是全国甚至是世界性的。
柴伟梁表示,下一步,他们还将继续推出编研精品,整合档案史志编研力量,吸收社会文史专家,加强与档案生成单位(个人)、高等院校、文史研究机构等方面的合作,编辑出版深层次、高质量的档案史志产品,以更好地发挥档案史志在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城市品质中的作用。据悉,《海昌备志》(点校)、《海宁州志稿》(点校)、《海宁历代碑记》、《张惠衣文集》、《海宁历史名人手札》、《申报写海宁》及《海宁市志》(1991—2010)等数十种作品已经列入档案史志“十三五”编研计划。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