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海宁模式“全域”融入杭州
2017年01月03日 03:45:48 来源: 浙江在线

  2002年,海宁开始全面实施接轨杭州,融入杭州都市圈战略。海宁人用10多年的努力,走出了独特的“海宁模式”。

  如今,杭海城际铁路正式开工,一条城铁让海宁鹃湖“牵手”杭州西湖即将成为现实。“牵手”西湖,意味着海宁真正融入了杭州都市区的核心。对海宁而言,局部融入并不能满足,它提出了更大胆的想法:“全域”融入杭州都市区。

  铺就一条“黄金路”

  作为对交通条件变化极为敏感的工业领域已然先行“动”了起来。一个个产业要素正在加速向海宁聚拢,一个个优质产业项目正在开创海宁“城铁经济”新纪元。

  据统计,2016年,海宁引进来自杭州的工业项目实到内资25.79亿元,同比增长24.78%,亿元以上项目9个。其中2016年新引进工业项目49个,同比增长104.1%,实到内资10.47亿元,同比增长81.1%,亿元以上项目3个,同比增长50%。特别是以错位发展为导向,承接了杭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新医药、装备机械等高端制造企业的扩产项目和产业转移,有效提高了海宁的产业能级。

  随着杭海城际铁路项目的一步步推进,更进一步加速产业要素向城际铁路沿线集聚。据统计,城际铁路沿线各类产业项目中,除此次参加开工仪式的一批工业、服务业项目外,2016年还有皮革时尚小镇创意核心区一期、艾诺纺织、万纬物流中心、晨丰科技、康华医院二期、凯澳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涉及总投资约25亿元。

  有了坚实的基础,“轨道交通时代”的海宁,把目标对准了县域产业与都市区产业的匹配。根据规划,海宁将按照省政府加快发展七大产业的要求,以打造“时尚产业和以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千亿产业为目标,加快皮革、经编、家纺3大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加大长安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经编产业园区、尖山新区等4大省级重点产业平台的提升整合力度,强化与杭州的融合对接,集聚高端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

  疏通一条“人才路”

  县域产业向都市区产业看齐,集聚创新人才是关键。不过,海宁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够,目前,专业技术人才仅4.4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9家,占杭州都市区比例分别为3.5%、3.6%,与相邻的余杭区比,专业技术人员不到余杭的一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不到余杭的三分之一。

  为此,海宁借力浙大国际校区,同步建设浙大(海宁)国际技术研究院,打造产学研为一体的科创小镇,同时积极推进与杭州下沙接壤的长安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

  红墙、钟楼、书院、长廊……兼具浙江大学传统建筑风格与“新古典主义”欧式建筑风格的浙大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矗立在海宁城东,往南毗邻鹃湖,往北则是长山河生态湿地。

  今年9月,海宁国际校区迎来首批重量级教学团队与求是学子,他们开启了国内外高端人才进驻海宁的大门,让海宁拥抱世界。而今后,以海宁国际校区为核心,辐射建立鹃湖(国际)科技城,将成为以智引智根植智力高地。

  名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不仅仅体现在教育上。浙江诺耶禾华微电网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庄坤江表示,在海宁招一些高精尖的人才并不容易,也很难找到这样的氛围。“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来了,再等将来城铁开通,我想这样的氛围,能把一些学术科研人才带来,这有助于吸引更多人才到海宁发展,无疑是一笔巨大财富。”

  崛起一座科技城

  引进人才,更要留住人才。高层次创新平台较少是海宁科技创新短板。目前,全市高层次的综合性创新平台仅市科创中心一家,高新区、上工大海宁科技园、漕河泾科技绿洲、中科创智等尽管也在协同推进中,但均起步较晚,对于高科技项目的引力还不够,引进项目的数量较少,基础配套设施、综合服务能力还不能完全跟上。

  海宁国际校区开学、杭海城际铁路开工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头是西湖之滨的璀璨,另一头是鹃湖之畔的繁华。察势者智,驭势者赢。鹃湖暖了,浙大来了,在鹃湖区块的建设蓝图上将出现怎样的可能?海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建设鹃湖(国际)科技城列入十大工程,为鹃湖区块的未来描绘了新愿景。集聚高端要素,发展新兴产业,鹃湖(国际)科技城的建设将创造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为海宁融杭接沪打开新局面。

  当科技注入鹃湖后,又将出现怎样的碰撞?“在海宁国际校区周边筹建鹃湖(国际)科技城,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毗邻鹃湖的生态环境也很好,未来会是海宁创新创业的新平台,也是宜居生活的新家园,将会给海宁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海宁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

  的确,建立鹃湖(国际)科技城有着成熟的条件,首批入驻的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让新一轮技术转移、人文交流在海宁逐渐生根发芽。未来,海宁国际校区将迎来更多世界一流高校。科技城的规划建设,必将吸引和引进一批研究院和科技人才。

  毋庸置疑,有项目才有发展,有大项目才有大发展,有好项目才有好发展。项目是发展的源头活水。下一步,海宁将全力借助鹃湖(国际)科技城,浓厚海宁的科创氛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并留住人才,打造海宁国际科技名片。

  “风物长宜放眼量”。可以畅想,未来随着杭海城际铁路的开通运营,沿线城镇必将有天翻地覆的变化,海宁的山水、杭州的人文,将因这根“大动脉”的贯通而连接得更紧密……杭州与海宁“全域”融合的大幕刚刚开启,好戏还在后头。

标签: 海宁;模式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