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海合作”谱一体化新篇
区域协同谋高质量发展
——写在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成立十周年之际
浙江在线12月17日讯 (记者 沈烨婷 柴天明 马银淇)长三角,江海连接处的一颗璀璨明珠。
长三角经济中心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雄踞一方。35年来,这里一直是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的排头兵。
在上海西南方向100多公里,驱车一小时可到的浙江海宁,同一块金字招牌光彩闪耀。
2009年12月17日,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浙江省海宁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海宁经济开发区,在杭州共同签署《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全面合作协议》,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简称“海宁分区”)建设正式启动。
2019年12月17日,在潮城海宁,一场以“‘漕海合作’谱一体化新篇·区域协同谋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成立十周年成果汇报大会暨“新征程·再出发”启动仪式拉开帷幕。
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海宁分区已在奔跑中迎来第10个年头,不仅发展成为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样本,而且还被正式写入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沪浙首个跨省合作园区
“两地共同带大的孩子”
从空中俯瞰,海宁市区北部,曾经的漠漠水田已经华丽转身为一片花园式的产业园区。
时间回拨到10年前。“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为何选择海宁落户?”当初,这个决定让不少人都颇感意外。
“其实,这次合作双方是一拍即合。”海宁分区公司副总经理林刚说,当时的海宁已经是闻名全国的经济强县(市),正在上下求索,谋求产业转型;而走过了25年光辉历程的上海漕河泾开发区,老园区日趋饱和,作出了“走出去”开辟更大发展空间的历史选择。
海宁分区由此“诞生”。它坐落于海宁市区北部,总规划面积14.71平方公里,是沪浙两地首个跨区域合作园区项目,也是沪浙两地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举措和具体实践。
实践证明,这次探索是成功的。海宁分区先后荣获“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示范园区”“浙江省开发区特色品牌园区”“2017首届国际科创园区(上海)博览会优秀科创园区奖”“首批嘉兴市接轨上海产业类重点合作平台”等荣誉称号。
优异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两地政府与企业的共同“抚育”。“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让政府和企业各施所长。”林刚说,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不单输出品牌,还出钱出人。海宁分区参照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公司化运作的模式,由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和海宁经济开发区下属国有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分区公司,并采取“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运营模式。
2016年3月,为顺应长三角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加快加深沪浙两地合作,双方又签订了下一个五年发展合作补充协议,实现了更紧密的合作。同时,海宁分区与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商务部上海基地)签订了产业园区资源转移共享平台合作共建协议,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投资服务等方面建立起跨区域的合作交流机制。
如今,在海宁分区的中心地带,一棵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移植过来的栎树正在茁壮成长中,它预示着,“漕海合作”正迈向共融共生的新阶段。
海宁科技绿洲
项目招引坚持高与新
“耐住寂寞才能成就大事”
“一开始,我们碰到了很多困难。”时任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海宁分区公司第一任董事长的陈青洲说。2012年,海宁分区的基础建设和人员班子基本完成,工作重心转为产业招引,却遭遇了“水土不服”。
怀着“带来几个世界500强项目”信念的工作人员,逐渐发现预设路子“不大对”——企业直接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本部转移到海宁分区的可能性,在当时小之又小。
与此同时,许多传统产业项目仰慕“漕河泾”的名声,纷纷找上门。是顶住巨大压力坚守高品质产业定位,还是放下架子敞开大门“挣快钱”?
“耐住寂寞才能成就大事。”海宁分区公司副总经理章红缨说,在低速前进的磨合期,海宁分区仍没有松动入驻企业的标准,坚持高与新的主脉络。
梅花香自苦寒来。2012年,海宁分区从上海引入浙江宝捷机电公司。这是一家近百年历史的法资跨国公司,是高精度冲压模具、电机和变压器铁芯生产行业的领头羊之一。
“从上海迁到海宁,我们还是有些顾虑。”浙江宝捷机电公司总经理卢文彬说,高标准的生产厂房就是其中一点。得知企业顾虑后,海宁分区提出传承上海漕河泾经验,为企业个性化定制高标准厂房,让企业直接“拎包入驻”。
十足的诚意和贴心的服务打动了宝捷机电,最终,宝捷机电成为了海宁分区引进的首家外资企业。短短几年时间,宝捷机电的年产值从几千万元增长到如今的近4个亿。今年2月,世界500强日本JFE集团入股宝捷机电,总投资2997万美元。
项目引进慎之又慎,园区建设也是坚守初心。大到功能布局,小到一草一木,海宁分区都不吝惜投入,请国际知名机构按照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高标准进行设计。
平台能级也在不断提升。2014年,为更好地承接转移产业,海宁分区还将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王牌项目“科技绿洲”导入海宁,建立起浙江省首个花园式产业园区,成为接轨“长三角”的示范窗口。项目总投资3.6亿元,目前已有蚂蚁精密、久达光电等28家企业入驻。二期11幢厂房今年刚一竣工,就吸引了光维通信、泰矽微电子、上海兄弟微电子等10家高科技企业落户。
截至目前, 海宁分区引进了法国宝捷机电、日本JFE、日本铁三角、德国索璞、德国艾森曼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高科技企业。集聚世界500强投资企业4家,主板上市企业3家,全球行业龙头企业5家,上海来的企业占园区企业总数近三分之一。
创新高地呈现“引擎效应”
“我们是向导、桥梁和店小二”
在海宁分区西北侧,总规划面积1170亩的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第一组团已初露雄姿。
海宁应该培育什么样的新兴产业?海宁分区做了引路的向导。“以集成电路、半导体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是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发展和壮大的支柱产业,这为海宁把泛半导体产业作为战略性重点产业培育带来重要助力。”林刚说。
截至目前,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内已有瑞宏科技、确安科技、哈工现代等19个项目签约入驻,签约计划总投资89.25亿元。预计到2020年,泛半导体产业园将落户产业链项目超30家,企业直接投资将超100亿元。
在海宁与国际之间,海宁分区搭起了一座桥梁。这段时间,法国人海洋正忙着与一家法资航空航天结构件项目洽谈。去年开始,他成为了海宁分区招商经营部高级项目经理,频频往返于法国和中国之间,多次为海宁分区带来优质外资项目信息。
通过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引荐,海宁分区作为倡议和发起方,推动海宁市政府与法国合作单位共建首个跨国产学研园区合作项目——海宁中法合作产学研园区。项目自启动以来,先后与施耐德电气(中国)公司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和项目,连续举办四届法国“海宁日”,在海宁举办两届“法国日”。同时,还与德国黑森州中国合作促进中心签订协议,成立了海宁中德创新中心,推动了中德两国高新技术企业合作互动。
去年1月,借助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亚洲最佳孵化器”的资源,“漕河泾创营·海宁”落户海宁分区,这是一个针对科创、文创等产业搭建的众创空间。目前,“漕河泾创营·海宁”已成功创建为嘉兴市级众创空间,共有注册落户的公司21家。“下一步,我们将在上海、海宁两地建立双向科创‘飞地’,利用创营的平台,把上海的科创资源、项目与海宁实现一个联动。”林刚说。
“成立新公司几乎没有花时间,都是园区帮忙代办,一次就好!”今年,泰矽微电子从上海搬到海宁分区,总经理吴杰为园区内企业服务中心的“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点赞。现在企业的总部办公厂房已经进入了装修阶段。
20分钟解决电梯困人问题、1小时解决企业用电线路熔断问题、提供节省10倍的用电改造方案……海宁分区“店小二”式的贴心服务,营造了园区优质的营商环境,也助推平台“引擎效应”日益凸显。
风物长宜放眼量。“初心”和“沉淀”是海宁分区第一个十年的关键词。回望来时路,海宁分区不仅促使合作双方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到了互利共赢,更是长三角城市群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缩影,为沪浙两地合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生动的样本。
“未来,我们将做到更高站位谋划发展,更深层次推进合作,更高质量实现共赢。”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海宁分区公司董事长胡缨说,海宁分区将在充分发挥十年合作开发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挥优势,改革创新,努力打造成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长三角科创资源互通共享的重要示范、营商环境名列前茅的重要标杆和一体化政策打通的重要先试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