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均村传统畲族婚嫁表演。
编者按:11月29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丽水分社年轻记者项捷到景宁县大均乡蹲点锻炼刚好一个月。在这里,他欣喜地发现了美丽的“五朵畲花”,分别是大均乡的五个畲族村落:大均村、泉坑村、伏叶村、李宝村和梅山村。它们各有长处,借助自己的优势,在生态经济的道路上实现了差异化发展。
浙江在线11月30日讯(浙江日报见习记者 项 捷 县委报道组 叶尚蓉 通讯员 潘刘晶)黄昏,“伏田一叶”农家乐的潘氏兄弟又忙活开了,弟弟是掌勺的大厨,哥哥负责端菜招待。冬味渐浓,两兄弟越穿越厚,不变的是大油锅中冒着的缕缕烟火气。
“来咯!”随着这声吆喝,饭菜已经上桌,不住地冒着热气儿,和着桌上的欢声笑语,暖了客人的胃,也暖了这寒冷的天。
这个农家乐所在的伏叶村,便是大均乡的“五朵畲花”之一。多年来,这个小山村里的人们享受着“采菊东篱下”般闲适安然的生活,内心却也一直有个憧憬——把日子过得再红火些!“五朵畲花”抓住都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强烈向往,开始了一段前所未有的美丽绽放。
越土越能留住客
逮住柯晓林坐下来聊一聊不容易,因为他太忙了。他呷了一口热茶,急忙拿出皮尺测量家里一块空地的尺寸。
柯晓林是伏叶村“山乡凤珠”农家乐的老板,凭借一手地道的农家菜留住无数吃客的心,近几年每年都创下百万元营业额。“想住下来的客人很多,准备建几间房搞住宿。”柯晓林说。
2015年,一条依山傍水的“畲乡绿道”从县城铺到了大均乡。伏叶村因为是绿道的一站,也渐渐迎来了更多的客流。伏叶村拥有十余家农家乐,却没有足够多的客房。窗外是“听得蝉鸣,闻得蛙叫”的田园风光,窗内客人们大快朵颐、食之有味。可总觉得缺了点啥——缺一个能美美睡一觉的地方。
与之相距几里路的泉坑村便在经营民宿上颇有心得。张兰美拆下了床单和被罩,抖一抖,准备拿去清洗。客人刚走就清理房间是这位泉坑村“思想家客栈”的老板娘十个月来养成的习惯。她说话一直在笑,因为每天都有客人。4年酒店管理专业用到了自家民宿经营上,难怪老板娘走起路来脚下都带风。
一个村“吃得开心”,一个村“睡得踏实”,两朵“畲花”相得益彰。在记者看来,这得益于大均乡的一张生态经济全域蓝图。
好山好水变真金
一山之隔,李宝村这朵“畲花”开得有些隐秘,在与工商资本碰撞后成了令游客向往的世外桃源。
从杭州来的投资人卢仲华新剪了一个小平头,卷着裤管、穿着一双旧皮鞋,踩在泥地里,猫着腰,不知在拔草还是种菜。
“你喷的是啥玩意啊?辣眼睛得很!”
“特制辣椒水,嘿嘿,我还加了醋!给青菜除虫,这玩意管用!”
这是一块不用农药、化肥的菜地,它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云中公社”。虽然卢仲华种的菜被虫子撕了很多口子,但来自上海等地的会员订单却与日俱增。
热乎乎的烤地瓜是下午挖的,涮火锅的青菜是饭前才割的,玉米饼子现磨现烤,这是一顿温暖的晚饭,一顿再普通不过的农家晚餐。
“你说,这杯茶和山下的有什么不一样?”
“水不一样,这里的水更清甜。”
每次艰难地上到梅山村,老村委主任吴昌宗总要泡一杯高山清泉茶,再问一遍同样的问题。因为第一次来的时候,记者便说这茶可真好喝!
梅山村保留着古老的气息,黄泥墙、木头房、古树参天,听得见风的声音,闻得到青草香气。
老吴笑起来露出两排大白牙。家里有成群鸡鸭、两头猪、五头牛、一百多头山羊,后山有毛竹,田里有水稻,家门口的千年红豆杉结的果子用来酿酒,让许多人都惦记得不行。别看位置偏,老吴一点也不愁销路,鸡鸭都不卖,只招待游客。
致富路上跑起来
每日傍晚沿着“畲乡绿道”跑上一小时,成了记者驻村期间养成的新习惯,一江春水、满山青色,美!
虽已初冬,令人诧异的是,几乎每天都有三三两两的人来小溪中畅游,他们多是从县城特意赶来的。大均村的溪滩边停靠着几只竹排,溪水清澈、碧绿,鱼儿在阳光下泛出点点银光,这里是全景宁最好的天然浴场。
得益于绿道带来的区位优势,大均村的游客是全乡最多的。细看下,你会发现小山村里满满都是休闲观光自行车,排队停靠在路边。2015年秋天,村民周仁建看准绿道带来的旅游经济,在家人不理解和村民诧异的眼光下投入近十万元,购入景宁第一批观光自行车。果然,半年后,买车的成本便收了回来。一年后,村里竟有了80多辆观光自行车。
“骑行的人越来越多,30元一小时依然非常俏。”周仁建说。他租下了一块地专门停放自家的自行车,并谋划着与同行的几位村民统一规范,统一定价,让游客玩得更舒心。
“今年县里着力推动农旅融合,我们抓住机遇,将各村的农事、农味进行区别、放大。”大均乡党委书记柳康华说,乡里有一个原则,就是不管哪里来的投资客,都必须带动本地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李宝村里,大黄狗乐乐见到记者显得很高兴,一直拿头蹭。村民雷大妈在剥毛豆。
“大妈,您剥这些豆子卢总给您多少钱?”
“很好啊,一天有120元呢!”
最近雨水多,毛豆损失惨重,雷大妈脚下所有豆子加起来都卖不到120元,这只是卢仲华给村民提供在家门口劳作增收的一种方式。租用村民的屋舍改造成民宿,农忙时就雇佣本村人做小时工,时间机动,收入可观,自然就能留住原住民了,卢仲华打造的“田园理想国”也就会有越来越丰富的农耕元素。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