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2日讯记者昨日在象山凃茨镇道人山围垦区看到,300多亩滩涂围垦地里,海蓬子、碱蓬等海水蔬菜已播种,几台挖机正在地里挖沟。"地里种海水稻,堤坝上种海水蔬菜,沟渠里养鲈鱼、鲻鱼、跳跳鱼。”该县海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志坚欣喜地说,"发展盐土农业,不与淡水争资源,不与农田争土地!”
近年来,淡水和耕地资源的匮乏,成为制约灌溉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发展,在盐碱地开发盐土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条新途径。象山目前有近3万亩未种植利用的滩涂围垦地,以前这种地靠雨水冲刷自然淡化三四年后,才能种些小麦、棉花、豌豆等旱作物,资源闲置浪费。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该县尝试在盐碱地上种植盐生作物,并取得成功。
去年3月,象山与浙江大学合作,引进盐稻12号、广盐1号等13个海水稻品种,在西周镇、凃茨镇的24亩滩涂围垦地试种,并聘请浙大专家传授海水稻种植技术,实地开展田间管理指导。这批试种的海水稻当年全部成活,亩产最高469.3公斤。
与此同时,海水蔬菜种植取得重大突破。去年,宁波土禾加百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高塘岛的滩涂地上,成功种植了萝卜、大白菜、青菜等8个品种的蔬菜,打破了岛上农民"盐碱地等于荒地”的传统观念;象山海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去年5月在凃茨镇旭拱岙村的沿海滩涂上,试种了100亩从外地引进的海蓬子和碱蓬,仅两个月左右就进入收获采摘期。据悉,这两种药用价值很高的海水蔬菜是由野生的海生植物培育而成的非转基因蔬菜,种植过程中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只需灌溉海水即可。
象山县农林局副局长徐海荣告诉记者,盐土农业不需要大量淡水灌溉,又不占用基本农田,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种植盐生作物能持续淡化土壤,松化土壤板结,增加有机质含量,使盐碱地逐渐变成良田,实现盐渍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今年,该县将继续扩大试点规模,进一步筛选耐盐碱、抗病强、产量高、适宜推广的海水稻和海水蔬菜品种,总结生产操作规程,收集、整理相关种植数据,并开展"海水稻-鱼(虾蟹)”共生试点种植养殖。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