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5日讯方言是历史活化石,保护方言已成人们的共识。江东区中山社区七旬老人邵启龙已经致力于宁波方言研究20多年,先后阅读了2000多本书,编印了一套"宁波方言教材”。
邵启龙退休前一直从事工程研究,对历史颇感兴趣,专门研究过宁波地方姓氏。"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方言本身承载的语言和历史文化也濒临失传。”邵启龙说,他想用方言留住"阿拉”文化的根基。
从2008年开始,邵启龙就与宁波方言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空下来,他就会像学生一样钻进图书馆,捧着书一看就是一整天。本着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研究精神,查阅各类文献,认真甄别,还多次去河姆渡等地考察老宁波人的口语、发音及词汇,凡涉及方言"形”和"音”的都逐一记录并详细注释。
在邵启龙看来,宁波话之所以"石骨铁硬”是因为它完好地保留了古代"入声字”的特点,许多"复韵母”变成了"单韵母”,说话的语气和语调更加体现了"硬”的特点。
"方言口耳相传,能听会讲最重要。”为了表现宁波方言独特的音韵律调,邵启龙借鉴了广东、福建等地的发音表现方式,编写了宁波方言字音的汉语拼音对照表,供人们拼读学习。
在研究方言的过程中,除了阅读2000本书和1000多篇论文,邵启龙还巧妙地借力了"互联网”。这位七旬老人操作电脑比很多年轻人还熟练,发帖子、写博客、pdf图文转换操作样样不落,还能自编简易程序。为给这些生僻字编程序,邵启龙没少走弯路,有时编一个生僻字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所研究的部分方言内容,已经被选进宁波方言数据库。
"方言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唤起人们对老宁波的特殊记忆。”谈及花20多年时间潜心研究方言的动力时,邵启龙回答得很坚决,记录方言就是记录历史。如今,已经加入江东区社区讲师团的邵启龙,正在用另一种形式,教年轻人学习宁波方言,了解其背后的璀璨历史文化。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