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29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陈淡宁)前天,本报记者跟随著名作家冯骥才,一同走进了中国传统村落——鸣鹤古镇。
慈溪观海卫镇南部的鸣鹤古镇,是座依白洋湖而建的小镇。在这四月的春日里,青白色的白洋湖畔,柳树枝条已从嫩黄变作老绿。我们下车,沿着白洋湖边的石板路走过鸣鹤古镇门口的牌坊时,一眼就被镇子入口处金仙寺院落黄色的围墙吸引了。
走过寺院之后,眼前出现的是新建的游客广场。在沿街商户的跟前,冯骥才停下来。两个村民,正在小店门口用石臼捣着闻名全国的"慈城年糕”。
此时,就在打年糕的旁边,一个捏面人的青年手艺人,怯怯地对着冯骥才说:"冯主席,我,我有一个礼物要送给您。”说着,从身后掏出了一个装在透明罩子中的面塑的小鸟。手艺人叫孙文聪,人称"面人孙”,他的面人粉塑如今已被列入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听说孙文聪现在已经有了工作室,并且还带着两个90后的年轻徒弟。
我们走进镇上老石板铺成的阡陌巷弄。如今的鸣鹤古镇,共有7800多的原住民,依然生活在古镇内尚未进行旅游开发的区域内。
由于鸣鹤古镇曾是中国著名的国药材集散地,出了许多著名的国药商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做大生意后,回到老家盖一些大宅。像廿十四间、六房等极具江南特色的院落,在镇上有40余座。冯骥才摘下一直带着的墨镜,细细地打量屋子的每一处。
"要尽快开始修啊,”冯骥才说。
他似乎又担心操之过急的修缮会破坏掉古建原有的风貌,文人那细腻的感性,化作一段委婉的建议:"欧洲人修古建是采取很多不同的方式——意大利人是墙皮绝对不动,越老越好,只要不剥落,剥落的时候就粘一粘;奥地利人的方式是刷新,每年把墙刷新一次,但建筑还是老的建筑。还有一种比较现代的方式,比如这一面墙,是老墙,刷新了的话,老墙的沧桑感就没有了,所以就留出一块墙面,外面隔一块玻璃,固定好,然后打上一排字,比如这个墙有200多年的历史。就是把现代与古代对比起来,这是一种方式。我曾经住过法国一个科学院的房子,它也是老房子,有个天井,已经很沧桑了,于是在上面用金属和玻璃做了一个顶。那个顶不会破坏它的风貌,它就是告诉你,这是现代的,那是古代的。”
一个小时的走访很快就结束了,站在出镇口,冯骥才回头,看了看右手边业已建成的民宿,又看了看左手河岸边,那些晾晒着衣衫和腌菜的民宅,发出了一阵感慨:"一个村落就像一个图书馆里的书一样,不该全都是新书。让村落有生活的感觉。公园的感觉太刻意了,还是野一些的好呐。”
记者手记
从保护村子到保护生活方式
前两天,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鸣鹤)国际高峰论坛在浙江慈溪举行。来自中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多国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传统村落保护的村民立场和权益”等十个选题,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方法、经验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在论坛上做主旨演讲,论坛最后还通过了《鸣鹤宣言》的草案。这距离上一个关于古村落保护的《西塘宣言》,已有十年之久。
"愿我们今天的努力与奋斗能换来明日美丽不败的田园风景”,出自2006年4月,于中国首个关于古村落抢救与保护的论坛会议——西塘会议上公布的《西塘宣言》。而在十年后的《鸣鹤宣言》草案中提到:"以原住民为本,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首要原则……唤醒村民的文化意识,激发他们保护村落、文化遗产、传承民间文化的热情和活力……”
十年间,我们所注视着古村落的目光,终于不再只停留在建筑、风光和旅游之上。保护村民生活的风貌,是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古村落保护研究方向的重点。
村落保护跟非遗的保护,都要保护他的活态和生命性,这个保护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村落保护是复杂的,因为它是一个生产的基本单位,而且又是一个生活的基本单元,又是一个传统的社区,这个保护是复杂的。但是这个保护依靠谁?最重要还是依靠原住民。这是冯骥才的见地。
我们愿意看到的古村落,比如有200年历史的乡村,有它自身的历史纵深,有烟火气,这才是真实美好的中国村落。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