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让河网水系"自由呼吸" 宁波165条内河每隔数年"洗一次澡"
2016年05月09日 08:18:56 来源: 宁波日报 单玉紫枫

  浙江在线05月09日讯 宁东河上,挖泥船运作有序,长长的机械臂伸入河底,抓起一斗斗淤泥,稳稳地放入旁边停靠的一艘钢板运泥船。"这是正在开展的城区内河疏浚工程,通过清淤将提升河道的蓄水能力。”市城管局内河管理处处长池飞告诉记者,本周宁东河段即可完工,届时这条1075米的河段将平均清淤75厘米,好比彻底搓了个澡。

  宁波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区9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165条内河,总长度约186公里。内河纵横交错,水系发达,河网水系形成了天然的排放雨水的"毛细血管”。

  然而,由于宁波市城区内河水体流动性差,径流量偏小,致使底泥极易沉积,大量的河底淤泥严重影响了河道的行洪排涝。据不完全统计,城区内河河床每年以10厘米至20厘米的速度淤积。为此,2014年起,宁波市建立日常疏浚机制,变以往的短期集中整治为长效治理,定期开展疏浚,以维护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这与"海绵城市”提高蓄水、释水能力的理念不谋而合。

  "根据排摸,我们决定以5到7年为周期,对165条内河进行轮流疏浚。”池飞说,2014至2015年,宁波市城区内河完成河道清淤77条,累计清淤108万方,今年计划完成18条河道的疏浚。

  除河床反复淤积外,"断头河”也是阻碍城区内河行洪排涝、制约河道水体流动的一大因素。在上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城区范围内大量河道被填埋,河网水面率由解放初期的8%骤减至4.62%,城区地面大量硬化,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末端河”"断头河”数量增加,切断了自然水循环,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

  对此,专家表示,按照河网水系规划实施河道瓶颈沟通工程,是改善支流末端河网布局、提高河网水面率、打造"清水自流”的主要措施。

  自2014年起,宁波市有序推进河道沟通工程,按照《水系专项规划》要求,打通水系瓶颈。2014至2015年,城区内河共计实施河道沟通11条,累计沟通长度5670米。2016年城区内河还将推进张家畈河三期、包家河及江东区戚隘河沟通等项目。

  专家点评

  恢复和保护城市河网水系的自然连通,增加河道蓄水量,改善水环境质量,修复河道生态环境,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市在河道整治过程中通过开展河道沟通工程,构建河道日常疏浚机制,有效提高了河道行洪排涝能力,为实现雨水的就地消纳和利用、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市城乡水污染重点实验室 靳慧霞教授)

标签: 治水;清淤 责任编辑: 石潇俊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