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的刘信和79岁的孙玲菊在签遗体捐赠登记表。
浙江在线05月10日讯 "同意了,子女都同意了。”昨天上午一大早,一对老夫妻走进海曙万安社区居委会,把遗体捐赠的申请登记表交了上来。他们打算奉献的,除了角膜之外还有全身捐赠,不仅可以献给有需要的人,更想对科学医疗事业做出贡献。这对夫妻就是今年87岁的刘信和79岁的孙玲菊。
想做点有意义的事
刘信的老家在浙江东阳。1949年,有南下的部队驻扎在刘信所在的金华师范学院,这激发了刘信从军报国的想法。随后,他便报名参军,跟着部队北上去了新疆。刘信说,他去过飞船基地、原子弹基地,体验过重走红军长征路,经历算是很丰富了。"抗战时期,那么多人奉献了生命,甚至有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但他们却为活着的人铺下了阳光幸福之路。我很幸运,活了下来,所以想做点有意义的事。”
这几年,遗体捐赠的新闻不断见报。刘信看到后,深受感染,"我今年都87岁了,身体各方面很健康。我觉得自己的身体条件不错,可以给科研机构研究。”
老伴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
很多人捐赠遗体,一大半阻力来自身边的伴侣。幸运的是,刘信没有这个烦恼,老伴孙玲菊在听到他有捐赠遗体的想法后,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还说要和刘信一起捐赠。
"我很崇拜他。我们从认识到结婚,他照顾了我近60年,烧菜做饭、嘘寒问暖,我感觉很幸福。他要捐赠遗体,这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我必须要支持。”孙玲菊说,在老家义乌的时候,她见证了丈夫奋不顾身奔进火海灭火的义举,村里的邻居一直都称赞她找了一个好丈夫,"以前农村大男子主义盛行,我腿受伤,他给我挑水做饭,村里人会笑话他,但他还是很乐意为我做这些。”
孙玲菊现在是万安社区的楼道和谐促进员,一直热心地帮助社区里的左邻右里。走在路上,谁需要帮忙她都会过去帮一把,每次社区大扫除,她也第一个报名参加。"最早我并不知道有遗体捐赠,后来看了报纸,才知道原来死后身体还能做出贡献。这是个很好的事,我们思想都比较开明,子女也比较支持我们的想法。”
儿子在申请书上签下名字
今年4月,刘信和孙玲菊就写了遗体捐赠申请书,并叫来远在深圳的女儿和经常在上海、杭州出差的儿子,希望他们可以在申请书上签字。经过多次商量,儿子在申请书上签下了名字。
"我现在还经常锻炼身体,只要不下雨,每天晚饭后都去效实中学操场走20圈,保持身体健康。”孙玲菊说,她还和一起练球的人说了他们俩夫妻捐献遗体的打算,没想到收获了一片点赞声。"我想,我们的这个举动或许可以感染更多的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