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3日讯 一架无人机翱翔在蔺草地上空,10分钟,便完成了10亩地的农药喷洒。从改装无人机起步,到跨区域帮助农户治虫,两名80后坚信,这个年轻人极少涉足的农业植保领域,终将迎来“无人机时代”。近日,在对植保“飞机”进行常规训练后,两名创业青年接受了采访。
一名航模发烧友的“微”转型
齐胜天与何贝麟是打小认识的好哥们,两人都是1983年出生。2015年前,他俩虽是邻居,却是“各玩各的”。齐胜天在余姚一家工厂做采购,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何贝麟忙着打理自己的电商业务。
何贝麟从大一开始就玩航模。2015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何贝麟的岳父提到了自己的烦恼。原来,马上就要到蔺草、水稻防虫治虫的季节了,承包了500亩地的岳父却一时找不到那么多喷洒农药的工人。
原本只是抱怨几句,何贝麟却上了心。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他发现航模加上喷雾系统就能组装成“植保无人机”。在自己组装一台试喷成功后,何贝麟便将组建公司的想法告诉齐胜天。经过一番可行性论证后,两人又到周边省市十几个“无人机”生产厂家进行了考察。同年儿童节,齐麟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尽管当时余姚市已有几台“植保无人机”,可都作为农村经济合作社的“私家车”使用,齐麟二人设想的“出租车”服务还是首家。
一天“玩”10小时,兴趣变考验
何贝麟没想到,兴趣变成工作时,困难接踵而至。
从理论层面讲,无人机喷洒农药和施肥是可行的,但到了现实操作层面,如何给药水配比,无人机喷洒时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如何,不同的农作物该采用什么样的喷洒方式、不同的地形和风向又要注意哪些细节,这都需要一一去摸索。为搞清楚上述问题,何贝麟和齐胜天常常一“玩”就是10个小时。
何贝麟说,因为“实验”环境复杂,自己常常是精神高度集中,一天下来,把筷子都要手抖。这对没有无人机操控经验的齐胜天而言,更是一种高难度的考验。
“从零开始,去接触极端陌生的农业知识,甚至背着20公斤的药壶去体会人工喷药的过程。”齐胜天说,两人就这么零基础开始,硬是一点一滴积累经验。好在何贝麟的岳父提供了10亩“试验田”。每次喷药后,两人都要下地观察杀虫效果,一季下来,水稻的收成并不比人工杀虫的差。
何贝麟的岳父很看好无人机,相比人工喷药,“植保无人机”可以节省25%的用药和80%的用水,而且无人机操作能减少农药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上门送服务得到农户信任
齐麟二人为“植保无人机”业务打造了网站,也做了专门的公众微信号。不过在实践中发现,农业这个领域,上了年纪的用户比较多,新媒体渠道并不能覆盖他们。所以在喷药人手紧张的季节,他们会开着皮卡车,载着无人机,挨家挨户上门做推销,愿意尝试的,就提供几亩地的免费服务。
“能获得农户信任的只有实际效果。”何贝麟说,老一代的农户很务实,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也很快。
经过一年的努力,“植保无人机”已有了作业订单。已累计为500多亩地喷洒农药。这对齐麟二人是莫大的鼓舞。
据了解,余姚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对“植保无人机”也很关注,曾组织农户对无人机作业进行观摩。农机部门的工作人员认为,“机器换人”将会给承包大户带去很大的便利。
两名80后认定农业领域天地宽
与金融、投资等概念比起来,“植保”这个词似乎有点土。不过,何贝麟认为,有了无人机的介入,该领域将迎来机械化变革,“植保”也会变得“高大上”。
“我认为,农业领域天地宽,只要沉下心去做,肯定会有不错的前景。”尽管要继续为小公司投入资金,可齐麟二人早已达成了共识,设定3年为限,努力做点事情出来。齐胜天表示,虽然困难不少,但两人还是有信心坚持下去。不光要坚持,而且还想做大。
余姚市农机部门相关负责人称,在劳动力资源紧张的背景下,农户将作业任务细分后外包给专业公司将是一种双赢,而使用“植保无人机”也是推广农业机械化的方向之一。两名年轻人能够吃苦耐劳,能将目光投放到农业领域,值得肯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